高三会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资源 2019-3-24 557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 答题前,考生请务必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信息。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二期)

  1.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2.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廷高其义 高:赞赏,认为……高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奔向。

  C.购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6.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3分)(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

  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

  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

  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

  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3分)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3分)

  第Ⅱ卷

  三.古诗词鉴赏(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青海头, ,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⑵辛苦遭逢起一经, 。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陆游《游山西村》)

  ⑷今也制民之产, ,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20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11.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12.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6分)

  13.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

  14.结合文本和你对肖邦的了解,说说傅聪的演奏为什么能够“赋有肖邦的灵魂”,“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6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