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建议|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36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部分生字的字形较复杂,且这些字大多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建议结合语境帮助学生构筑画面,进行联想记忆。

  比如,“洪、毒、蛇、兽、伤、灾、难”7个生字,可组合成“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4个词语,恰是洪水泛滥的画面。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读准这组词语;接着联系生活或图片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读这组词语或其所在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也为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随文学习时,教师可提供图片(洪水泛滥、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帮助学生构筑洪水泛滥的画面。在学文之后,可出示词语“洪水、防洪,毒蛇、毒害,猛兽、凶猛,伤害、受伤,灾难、火灾”等,在新的语境中复现巩固。

  “训、退、恢”3个生字,可组合成“教训、退去、恢复”3个词语。准确认读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课文内容为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洪水退去”“恢复农业生产”等,然后启发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既识记生字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认读“恢复”一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说说“恢复”的意思,初步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意思是说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仍”的读音易受熟字“扔”负迁移,应读réng,可联系语境了解“仍然”的意思,强化“仍”的读音。识记词语“继续”,可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如,“鲧没有把水治好,儿子禹继续治水。”“我们读了一遍课文,继续读第二遍。”“小乌龟没有停下,继续朝前爬去。”在联系生活说句子的过程中强化理解“继续”的意思。

  “灾难”一词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灾”是会意字,像房子里着火之形,表示灾祸;“难”是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nàn,也有灾祸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借助字理进一步强化记忆。

  2.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字居多。

  (1)左右结构字的教学:先整体观察,一看宽窄,“洪、认、难、被”前三个字都左窄右宽,“被”字左右基本等宽,书写时可分为两组指导;二看笔画变化,“又”做偏旁捺变点;三看穿插避让,以下字要提醒:“认”字,“人”的长撇穿插在“讠”提下;“被”字,“皮”的竖撇穿插在“衤”末笔点下方。

  (2)上下结构字“灾”的教学:书写时要及时复习“火”的笔顺,可借助“灾”的字理理解字义,可组词“灾难、灾害、火灾、虫灾、受灾”等。

  (3)独体字“业、产”的教学:“业”字,要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书写,书写时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可组词“工业、农业、作业、专业、业余”等;“产”的书写可迁移熟字“立”的写法,可组词“生产、产品、产业、产生”等。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叙事性较强。教学时,部分体现场景、人物品质的语句可稍作强调,其他部分朗读时可语调平缓,像说话或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可稍作指导:

  (1)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这段话介绍洪水泛滥时人们痛苦生活的景象。开篇“很久很久以前”突出了传说故事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稍拖长“很久很久”,用声音再现时间的长度。接下来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注意长句的断句与停顿。

  (2)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这段话讲述了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3个表示数字的词语“十三年、三次、一次”可略作强调,以表现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重新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是故事的结尾,讲述了禹带领人们终于制服洪水,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故事幸福、圆满的结局,与开篇形成呼应,朗读的整体基调是喜悦的。3句话语言简洁,介绍了洪水退去后人们恢复农业生产的情况,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朗读时,“了”稍作强调,拖长,以突出洪水被制服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2.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初读后可按顺序朗读故事,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借助课后第二题的提示,有顺序地把故事讲清楚。

  “治水前”的景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读课文,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结合泡泡提示,联系下文说说“泛滥”的意思。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洪水泛滥的影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注意借助“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帮助学生建构画面。最后,组织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对洪水淹没田地、冲毁房屋、百姓的痛苦生活就能有所体会了。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建议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取具体信息,再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用提取的具体信息讲述故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先用“谁、怎么做、结果怎样”讲述这一段内容;然后通过朗读表现鲧筑坝挡水九年未成功,禹继续治水。

  第三自然段讲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聚焦“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联系洪水泛滥时,百姓们所受之苦,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决心。“到处奔走”一词突出了禹治水的艰辛,该词的教学空间很大,可引导学生想象禹“到处奔走”的情景,适当补充禹艰辛治水的事例,想象大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虽受尽千辛万苦,但治理洪水的决心从未改变。在此基础上再读就能有所体会了。

  第四自然段分两层讲述,第一层讲述了禹治水的方法,第二层描绘了禹治水成功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与“治水前”洪水泛滥形成鲜明对比。学习本段,可对比鲧治理洪水的方法,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感受禹开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的过人智慧。之后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对于成语“安居乐业”的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一组图片展示百姓的幸福生活,如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唱歌、聊天品茶。借此情景体会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因而称“禹”为“大禹”。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出示的是一组表示动作的词语“挡水、疏导、驱赶”,要求先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根据词语和课文语境猜一猜意思,如“挡水”就是阻挡洪水,“筑坝挡水”就是筑起高高的堤坝阻挡洪水,“挡水”是大禹父亲鲧用的方法。“疏导”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一句进行猜想,进而推测出“疏导”是疏通引导的意思,是大禹治水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疏”与“导”意思相近,“驱赶”也是相似的结构,结合语境,猜一猜“驱赶”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对带点字的意思进行验证。

  课后第二题提供了故事的发展线索,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线索,讲述故事。重点把治水的经过讲清楚。

  课后第三题的“读一读,记一记”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词串,既强化了生字认读,又扩充了词汇量。此资源可以在学生识记生字时集中认读,也可以学习课文后作为巩固生字的材料。

  三、实践活动

  激发兴趣,拓展阅读。《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对劳动创造的歌颂,对坚忍不拔、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英雄精神的赞美。教学本课后,教师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学生课后读一读这些故事。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