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统编语文一下教师用书。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13个生字的读音需要关注的是:“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的发音。字形上,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结合偏旁识记。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识记“端、粽”。
(2)熟字、部件方法识记。“端、粽、节、总、据、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念”字的声旁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3)联系生活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可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4个象形字原来都是食物。
(4)熟字组词识记。本课生字可以组成一些常用词,
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词语举例:
端:端正、端午节:节日、过节
总:总是、总和间:房间、空间
分:分开、十分知:知识、知道
据:根据、据说念:想念、思念
2.写字。
本课要写的7个字,有2个独体字,2个上下结构的字,1个左右结构的字,2个上中下结构的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生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上中下结构的“豆”和“真”要写得紧凑,整个字不能拉得过长。
本课7个字书写要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如,上午、下午、叶子、真心、真好、真正、豆子、土豆、大豆、节日、过节、大米、小米、千米、分手、分开、十分”。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已经出现多次,在这篇课文中出现频次还是很高,需要巩固读法。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的()”的朗读。我们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作好铺垫。
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如,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长长的句子由外及里介绍了关于粽子样子的3个方面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步读好: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短语在前面“()的()”朗读指导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里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3)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把停顿读正确。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2.理解运用。
这篇课文的脉络清晰,先写了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接着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以及花样,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都是第一次出现,“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也能使描述的事物更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其中,第2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3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了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一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三、实践活动
1.学做“粽子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
2.了解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