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变而变 开启拼音学习的新旅程|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1079
拿到“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随手翻过前面几页的入学教育,目光习惯性地等待与拼音教材的相遇。不料,连翻几课,都是“识字”。连忙返回教材目录页,这才惊喜地发现: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让拼音教材来了一次漂亮的位移,藏身于一个单元的识字课之后!

拿到“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随手翻过前面几页的入学教育,目光习惯性地等待与拼音教材的相遇。不料,连翻几课,都是“识字”。连忙返回教材目录页,这才惊喜地发现: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让拼音教材来了一次漂亮的位移,藏身于一个单元的识字课之后!

一、发现——匠心独运的教材编排

先识字,再学拼音!教材这样的编排打破了几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降低了开学即学拼音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困难。对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先识字,远比先学拼音轻松得多,实用得多,也有趣得多。而一旦有了汉字口语发音作基础,再学拼音,就有了可借鉴、可参照的抓手,枯燥的字母符号以及拼读规则也就有了可“着陆”的依靠,汉字成为学生拼音学习的拐棍。编者在拼音教学上如此大胆的创新,对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减负。

进一步细细研读拼音教材,发现变化还真不少:字母呈现全部采用情境图!音节拼读带声调,数量明显增加!识字量大幅度减少!不难看出,编者是以高度整合的思想在编写教材,巧妙地把拼音学习、儿童生活、儿歌诵读等各项复杂的语文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课课拼音学习之中。

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去看看这些匠心独运的构思。

(一)字母呈现方式的变化

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安排了13 课拼音教学内容,这一点和“2001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拼音字母的呈现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改变了以往单幅图呈现为主的方式,而是全部采用情境图。情境图画面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内容直观,图画既表音又示形。而且这些表音示形的元素巧妙地隐藏在图画的每一个细节之处,有的一目了然,孩子们一看图画就能发现, 而有的则隐形暗藏,需要孩子们仔细寻找,慢慢发现。因此,不同观察能力的孩子都能在情境图中获得“发现”的喜悦。这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既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又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良好习惯。

例如,拼音第12 课“前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一课的情境图,画面中是晚上,爸爸妈妈在客厅看电视时温馨和谐的场景。电视里的主画面是天安门,提示“ɑn”的音。蓝天上白云朵朵,提示“ün”和“yun”的音。沙发上坐着爸爸和妈妈,妈妈手摁遥控器,提示“en” 的音。沙发布是绿色条纹的, 提示“un” 的音。茶几上放着饮料,提示“in”和“yin”的音。地上有一个皮球,其“圆圆的”形状提示“yuɑn”的音。

(二)从教本到读本的转身

拼音教材的另一大块主要内容是音节拼读。统编教材中呈现的音节,较原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实现了从“教本”到“读本”的转身。变化之一是音节全部带调呈现。这就使得每个音节不只作为一个单纯的读音存在了,它可以和孩子们熟悉的各种事物进行意义的链接。变化之二是呈现的音节数量增加了。声母单元,教材呈现了本课所学声母与单韵母组成的所有音节。复韵母单元,编者在每个复韵母学习之后,也安排了4—8 个左右的音节提供给学生进行大量拼读练习。变化之三,声母单元的音节呈现,出现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排列的方式,横向是同一声母和不同单韵母组成的一组音节, 纵向则是同一单韵母与不同声母组成的一组音节。这样的呈现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系统整理,一目了然地辨别哪些可拼,哪些不可拼。例如第四课

“d t n l”的音节:

学生一看就知道“d t n l”可以和“ɑ e i u”相拼, 但不能和“o”组成音节,其中“n l”可以和“ü”相拼,而“d t”是不能和“ü” 组成音节的。

( 三)拼音识字数量的“瘦身”

统编教材在汉语拼音单元中安排的识字总数只有37 个,是原教材的一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凸显拼音部分以掌握字母和练习音节拼读为主的教学重点。而且这些要识记的字都来自音节词和后面的儿歌。这样的安排使得每一课各板块之间的功能分工相对比较明确,对学习能力分配不强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避免了多项任务同时进行而带来的互相干扰的困难。

二、改变──拼音教学的方法策略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拼音学习的这一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

根据《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编排上体现出的整合性、形象性、易操作的优势,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一)大胆创编,让故事陪伴学习

孩子们在故事中认识事物,在故事中获取知识,在故事中快乐成长,故事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在拼音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13 幅情境图,把它们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编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拼音。

例如,在第六课“j q x”字母教学时,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先引导学生用“ 图上画了 谁,他在干什么”进行一句话的说话练习。在此基础上,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把这幅图再编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夏日的午后,大树伯伯撑开绿色的太阳伞遮住了太阳公公的脸。大树下,妹妹紧紧拽着爸爸买给她的彩色气球, 仰起头忙着数数“1,2,3……”一直数到了7。大树底下的小方桌上,放着切开的红红的西瓜。

这时,奶奶养的母鸡,带着两只可爱的鸡宝宝从远处跑来,鸡妈妈扑闪着翅膀追逐着空中的蝴蝶,撒下一串“叽叽,叽叽”的欢叫。

( 二)链接生活,赋予音节具体意象

拼读对初学拼音的孩子来说是最困难的事。在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音节和具体的人、事、物进行意义对接,借助孩子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口语发音,帮助孩子顺利拼出音节,并逐渐掌握拼读方法。

例如拼音第5 课“g、k、h” 的三拼音节拼读是难点,教师如果简单地传授“三拼连读”“声介合母拼读”“介韵合母拼读”这些拼读法则,绝大多数孩子是不能很快拼出音节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各种各样的“花”和“瓜”展开教学。教师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各种不同的花和瓜,不断强化和巩固孩子口语发音系统中“huā” 和“ɡuā”这两个读音,然后通过反复拼读练习“h-u-ā → huā”和“ɡ-u-ā → ɡuā”,让学生在实践摸索中体会三拼连读的方法,再辅之以“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的拼读口诀,学生才能慢慢掌握三拼连读的拼读要领。

(三)汉字助拼,让“形、声、义”三位一体

在使用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拼音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积累,辅助孩子进行音、形、义对接的拼读练习。

学生已有的识字积累,一部分来自“识字一”。新教材在拼音教材前已经安排学生认识了40 个汉字。这些汉字的读音是学生拼音学习的最好拐棍,能帮助学生快速认读字母,拼出音节。如汉字“一、二、四、五、七、十、石、日、月、禾”,在学生认识字母“i、y、er、s、u、w、q、sh、r、üe、h” 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i、si、wu、shi、ri、yue”时能起到很好的助读作用。又如“识字一”所学的“八、他、地、你、禾、火、下、足、水、手、九、六”等汉字,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拼读出“bā、tā、dì、nǐ、hé、huǒ、xià、zú、shuǐ、shǒu、jiǔ、liù”这些音节。

除了“识字一”所学汉字外,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外阅读中也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拼音学习中不断提取这些汉字,成为学生拼音学习的资源。在这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慢慢建立“形、声、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概念。

(四)边学边玩,让游戏巩固拼音

拼音的学习,要以趣为先,以读为主。在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自编自创各种手指操、顺口溜、儿歌等强化识记,在游戏和活动中加以巩固,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例如形近字母“b、p、d、ɡ、q”的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阿拉伯数字“6”和“9”进行儿歌创编:像个6字b b b,反个6字d d d,像个9字q q q,反个9字p p p,9字加弯ɡ ɡ ɡ。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肢体、手势来摆字母,做做手指操、摆摆橡皮泥,在演示活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些字母的形状。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还能衍生为几个学生一起参与的游戏活动,例如,一个学生做手操或摆橡皮泥,让其他同学猜的“你做我猜”的游戏,等等。简单的操作就能把枯燥的拼音教学幻化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学得就轻松、愉快。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让故事陪伴孩子拼音学习的全过程,链接生活、汉字,降低拼读的难度,创设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就能变得情趣盎然。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