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像一条鱼,在鱼缸里,前进,转身,前进,转身……
后来我到了鱼缸外的世界,继续前进,继续转身,继续前进,继续转身……
于是我开始练习,从容的前进,优雅的转身,并保持冷静思考的模样。
――题记(几米)
一
小时候,父母最喜欢问的就是:“儿子,你将来想上清华,还是想上北大?”那时候,我总会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回答说:“我想上哈佛大学。”他们总会一边笑着,一边摸着我的头说我有志向,将来能成才。却不知道,当时在我心里,无论是清华,北大甚至于哈佛大学都停留在一个“那很重要吗”的阶段。只知道如果回答让他们高兴了,我就会得到奖励。
后来上了幼儿园,记得那是我从小到大最快乐的时光。刚刚记事,身边拥有了一大群同龄的伙伴,好像我丢掉了以前没有兄弟姐妹的寂寞。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每天都是老师带领着一大帮孩子玩耍。当我现在看到叫我“大哥”的小弟弟们的幼儿园作业,我实在有些头大。在那个我还不知英语是为何物的年龄,他们竟然已经学起了对话。在那个我连完整的故事都说不清的年龄,他们竟然学起了看图写话。在那个我连十以内加减法都要掰着指头数的年龄,他们竟然在学百以内加减法,十以内乘法。忽然有种我白白浪费了3年的感觉。但仔细一想,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但我认为,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更加重要一点。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我觉得当时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真是给对了。
但快乐只针对于童年,那些所谓快乐的学习无外乎是学者们所说的漂亮话。所以,我希望二十岁的我,你能骄傲的说一声:“我有快乐的童年!也有傲人的成就!”
二
父母们似乎总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托付给孩子们去完成。所以他们喜欢去问:“儿子,你将来想干什么啊?”警察、老师、科学家似乎永远是最正确的答案。可如果你说“我想去当玩游戏的职业玩家”亦或是其他偏门偏类不被父母所接受的职业。免不了一顿言语教育,那些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父母对我们的未来,美好的设想罢了。
每个人都曾经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有过疑问。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亦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了理想应该做些什么。当然,我不是圣人,我最多也就是一个成绩稍稍好点的普通人罢了。当然也有每个人成长的烦恼。作家?科学家?似乎每一个职业都对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甚至于我曾经沉迷过的游戏,也让我生出了想去做一个职业玩家的梦想。
我对自己说,衡量自身,去寻找你想要的那个梦想,注意,是梦想,不是空想。去完成你的梦想,首先,你需要从心底里热爱这个梦想。其次,你要有这个能力以及这个信心。你不是爱因斯坦,你就无法像他一样当一个生活邋遢却有着莫大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二十岁的我,你是否还坚持着我此时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如果有,那么谢谢你,坚持了这么久。如果没有,那么,即使生命的轨迹并不想你所期望那一方,也请你不要灰心丧气,谁知道他会不会中途拐弯呢?然后,我想问你,你是否为这个梦想去努力,去奋斗了?
我希望二十岁的我,你能在同学会上骄傲的说一声:“大概我是我们几个里,距离儿时梦想最近的人了。”
三
父母们似乎总想知道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所以他们喜欢去问:“儿子,爸爸和妈妈,你喜欢哪一个?”我经常会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回答说“都喜欢”要么“都不喜欢”。小时候的我很少去真正评定我到底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只是知道,这几天谁对我好,亦或是谁又责备了我几句,心理暗暗偏向一方。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持续很久。
我的父母都是急脾气,生气起来,你火气大,我火气比你还大。现在我有时候都在想,这常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两人是如何走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也许是这种心理吧,我有时候会很羡慕那些温柔的妈妈亦或是温柔的爸爸。但细细回想起来,似乎每一次的争吵起因都是我。不是因为我淘气,就是因为我不好好学习。而当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一家人也能和和气气,有说有笑。
上初中了,我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不自夸地讲,我的叛逆期并不严重,只是脾气与小学相比有些见长。其实,说是叛逆期,无非就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愿意服从长辈的管教,喜欢自己心中定义的“自由”,讨厌束缚与沉重的学习压力。也许有时在不经意间就大发脾气,对父母“恶语相向”。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牢骚,一句抱怨,会让他们心寒很久。
所以,二十岁的我,你是否已经脱去青涩,披上成熟的外衣,了解到父母的艰辛。你是否将现在的我对他们缺失的关爱一并偿还?
我希望二十岁的我,你能骄傲的对现在的我说一声:“我做到了!”
END
“小朋友?你想上清华还是北大?你将来想干什么?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我像一个左手拿着金斧头右手拿着银斧头的河神
“呃……你问问二十岁的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