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实践促进语言发展——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新认识|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860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实验教材,以其色彩明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故事及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初入学的儿童,让他们爱不释手,一遍遍翻阅,一行行认读。教材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才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一、经历阅读过程,感受文本信息

 

一年级学生在未进学校时.他们的语言运用主要表现为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后才逐渐接触到书面语言。通过教学,我们感知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感知大量的语言材料,在感知中学习语言,获取语言习惯,语言规律,丰富语感经验,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新教材在拼音教学阶段,穿插安排了十二首儿歌、童谣、五篇短文。使学生提早接触书面语言,进行阅读训练。开辟了汉语拼音学习与语言阅读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教法。为学生提前阅读,大量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听记与拼读结合,感受书面语言。

 

新教材在阅读内容的编排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提前安排阅读内容;语言亲切,赋有童趣;阅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赋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注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主要通过拼读和听记的办法,让学生提前感受书面语言,大量积累儿歌语言,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例如,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的第三课开始,就安排了带有音节的儿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但学生此时能拼读的音节只有:“tude le ni”这四个。我们采用让学生自己拼读和听记相结合的办法来学习儿歌,学生很快就把儿歌熟读成诵了。特别是最后两句“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学生对这两句特别感兴趣,读得更是投入,有的甚至还加上了动作,脸上露出了丰富的表情。

 

以上案例,我们看到采用听记和拼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书面语言,获得阅读体验,唤起阅读兴趣。在实践中,采用听记和拼读相结合是让学生提前感受书面语言的有效方法。

 

2.教给认读方法,自主经历读书过程。

 

随着拼音教学内容的增多,学生会拼的音节越来越多了。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拼读来自己解决。经常性地练习拼读,不仅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拼读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经历了读书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也有部分学生只凭记忆在读儿歌、背儿歌,在读文中不去认读,只是背诵。为了帮助学生过好认读关,真正让学生经历读书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建立了新的阅读常规:第一,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用眼睛看着字,不随意添字、漏字、改字;第二,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音节,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第三,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教他们用指读的方法来读书。在课堂上严格控制教师或优等生的范读。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自主经历读书实践的过程,通过认读,感受儿歌语言。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吸收了文本信息,复习了拼音,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自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受到了学习意志、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锻炼。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认读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来自于教师。而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索的。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可以互通信息,互助学习,这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我们发现有一名学生,第一次在试读课文时有21个字不认识,通过小组交流已认识了14个字。像这样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的小组合作读书方法,在学生自主感受语言阶段有很大的作用。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还学得有效。

 

实践证明,过好认读关,让学生自主感受文本信息是发展学生语言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认读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认读方式和感受,切忌以好学生的表现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经历自主认读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认读习惯,为阅读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内化打好基础。

 

二、强化读书实践,积累语感经验

 

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发展。而语言发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纳文本的语言,发展自身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进行朗读实践。正像杨再隋先生所说的“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积累语感经验,在读中发展语言。

 

1.加强朗读,体会语言优美。

 

一年级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朗读中积累放范优美、鲜活的语言,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你能学着他们的样子来读一读吗?

 

生: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学着不同的语气读着各自的话。

 

师:小朋友,老师听出来了,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1:草芽很嫩,才刚刚睡醒,所以我读得轻一点,怕吓坏他。

 

2:荷叶很大很大,我可以读得响一点。

 

3:谷穗弯弯,像老爷爷,我要读得像老爷爷一样。

 

4:雪人很顽皮,我要读得顽皮一点了。(说着还做了一个顽皮的动作)

 

师:难怪同学们读得不一样,原来你们是这样想的啊!老师向你们学习。

 

通过以上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语言的形象美,韵律美。文中的叠词“尖尖的、圆圆的、弯弯的”等词,在学生脑海里产生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一教例又反映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不同感受,这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良策。在教学中我们都应加以重视。

 

2.感受读书乐趣,尝试成功喜悦。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新教材在课本的最后安排了两篇不带拼音的课文,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文中有生字,但不注音。编者的意图是:学生已学了一学期的语文,要鼓励学生试着边看图,边读课文,遇到少量不认识的字可以猜读、跳读,可以问别人,使学生对阅读有自信心,读后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时,我们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猜读、借助图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独立认字阅读,这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小熊住山洞》这课学生有12个字没学过,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尝试猜读。结果,学生把“长满”一词猜读成“长出”;把“感激”一词猜读“感谢”;把“房子”一词猜读“屋子”。但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这一教例看,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已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所猜读的词与原文意思相当接近,根本不影响对文本定义的理解。说明学生是成功了,应该给予庆贺。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在猜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理解加深了。他们体会了小熊一年四季为什么舍不得砍树的原因。这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认识了周围事物,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又开启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新快乐。它将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兴趣,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为积累语感创造了条件。

 

3.激发学生想象,感悟语言。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因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常伴随着形象事物的再现。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演,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肿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内化那些生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新教材在这点上与传统教材相比,做得更为仔细。第一篇课文就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一方面这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为感悟阅读内容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做好最为有力的凭借。

 

例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教师一方面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分角色练习了对话朗读,学生学习了课文语言,另一方面又利用情境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语言。

 

教学片断如下:

 

师: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儿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那么这些花和草会对雨点儿说什么呢?

 

1:小雨点,谢谢你为我浇水,不然我就没那么好看了。

 

2:谢谢小雨点,我的美丽有你的功劳。

 

3:谢谢大雨点,我们能从地里长出来都是因为有了你,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师:花和草这样说,那么小雨点听了花草的话又会怎么说呢?

 

1: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2:不用谢,明年我会再来的。

 

通过以上教例,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在他们的语言里不仅有花草和雨点儿的“形” 和“意”,更表达了自己的“情” 和“味”。因而,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可凭借教材情境图的作用,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三、引发学生对话,促进语言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生成新的语言。因而,要促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迫切需要给学生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使语言在不断的实践中生成。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教师可以选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设计对话情境,促进学生生成新的语言。

 

1.读中悟情,引发对话。

 

新教材安排的阅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注意从儿童生活出发,贴近儿童生活,这大大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在读中引发鲜活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适时地找准对话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这将是促使学生生成新语言的关键。因为这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有效时机。

 

例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问:小雨点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使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那么你更喜欢谁呢?

 

1:我喜欢大雨点,因为它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不怕苦。

 

2:大雨点和小雨点我都喜欢,因为他们都很愿意帮助别人。

 

3:我喜欢小雨点,因为小雨点可爱。

 

师:老师也想说说。我喜欢大雨点。我要是大雨点,我就去沙漠,因为那里更需要水,大雨点可以让沙漠长出红的花,绿的草,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师问:你呢?

 

1:我是大雨点,我就到撒哈拉大沙漠去,那里也需要水。

 

2:我是大雨点,我就到南方去,因为南方热,需要水。

 

3:我是大雨点,我就去山顶,那里花少、草少,我去了花就会更多、草也会更绿。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要是我们是雨点儿就会去最需要水的地方。

 

以上教学片断我们可看到,由于教师在情境对话中及时转换了角色位置,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作了教育的导向,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此时学生的语言是因为情感的内在需求而生成的,是一种全新的,鲜活的语言,是语言发展中的实践过程,不断的语言实践将会进一步推动学生语言的发展。

 

2.表演抒情,展开对话。

 

六、七岁的儿童,特别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绘生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教材所提供的意境图来组织学生尝试表演。

 

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小熊一年四季都舍不得砍树的事。那么小熊为什么不砍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生成新的语言。

 

师(演熊爸爸):小熊,小熊,你还砍树造房子吗?一年都快过去了,再不砍树造房可就来不及了。

 

生;(演小熊火 爸爸,爸爸,我们不造房子了。森林里的树那么美,砍了多可惜啊。

 

2:妈妈(因为是女教师上课)那么嫩的树,我们怎能下得了手呢?

 

3:爸爸,树叶能制成氧气,能让我们自由呼吸。我们就不要砍它吧!

 

从以上教例看,学生在表演时所生成的语言,都凝聚了学生当时的情感,是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面对学生的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其生成更多更美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学生的语言不是课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情感的释放,是对课文的再创造,是学生语言的实践过程和发展方向。

 

总之,发展学生的语言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年级学生要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务求通过加强阅读实践的办法来解决。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阅读实践机会,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新教材的意图,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情境,相信学生的语言一定能得到迅速发展。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