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材中儿歌的“韵”“节”“趣”|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755

 

小学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儿歌的比例很大。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和押韵的浅显古诗,其中进入课文中的有11首,识字课中有4首,拼音部分有11首,“语文园地”(含拼音复习)中有9首,合计35首,占全册语言材料的68%[全册共编排各类文51篇(段、首)]。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儿歌的特点,如何恰当的处理儿歌的教学,成了一年级上册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既有民间流传的,也有作家诗人创作的。

 

儿歌一般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1.韵。

 

“韵”指押韵。儿歌几乎都押韵,无韵不儿歌。

 

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韵的语言材料,往往听后一遍便记住了,甚至终身不忘。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地农村的一条标语“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能迅速风靡全国,除了短小经典,10个字能概括千言万语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押韵。标语第一个短语的末字“富”和第二个短语的末字“树”押相同的“u”韵,因此人们一听便牢记不忘,于是逐渐流传开去。看来,有韵的语言材料更便于记忆,这几乎成了无须证明的公理。历史朝代复杂难记,编个《朝代歌》便好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难背,编个押韵的《元素周期顺口溜》便化难为易了。大凡顺口溜、“╳╳诀”“╳╳歌”便于识记,其原因就在于“押韵”。

 

儿歌也如此,它的显著特点便是“押韵”,如拼音部分的9课《小白兔》:

 

小白兔,穿棉袄,

 

耳朵长,尾巴小,

 

三瓣嘴,胡子翘,

 

一动一动总在笑。

 

每句的末字“袄、小、翘、笑”就是押的“iao”的韵。儿歌有韵,读来容易上口,既好听,又好记,所以才受到儿童的喜爱。

 

2.节。

 

“节”指儿歌有节奏。一般来说,儿歌除了押韵外,还有一定的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方面的概念,它是音乐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是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我们去读儿歌,就会发现,许多儿歌都有这样的“规律性的”“循环重复”,使儿歌呈现出律动的节奏美感。如,10课《比尾巴》:

 

第一小节: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第三小节: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第二小节: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第四小节: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在上面儿歌中,“谁的尾巴”“尾巴”作为重复的部分不断循环出现,构成了规律性的节拍,读起来像在唱歌一般,故有明快的节奏感。

 

音乐常识告诉我们,唱歌有节奏能产生音乐美感。同样的道理,儿歌出现有规律的某些“节拍”,也会产生悦耳动听的节奏美感。如9课:“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中不断重复出现“影子在”这个部分,每个句子字数又相同,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其实,这种有规律的回环呈现,不仅产生节奏美感,还对儿童识字大有好处。它不断地重复出现某些字词,便于儿童在同一首儿歌里与那些字词多次见面,所以能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识字机会,有利于他们识字和巩固。比如,上面《影子》的四个短语共16个字,但是“影子在”这三个字就重复呈现过四次,学生就与这三个字认读过四次;剩余的字依次变换为“前、后、左、右”四字,也有顺序有规律,因而识字变得更轻松。

 

3.趣。

 

“趣”指童趣。

 

本来,儿歌有“韵”既包括“押韵”,也包括“情韵”。这个“情韵”主要指儿歌在浅显文字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如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动物的脚印就能踩出画,这对于孩子来说会是多么有趣呀;拼音部分的“复习三”中的《拼一拼》“三个圈圈,三条直线”,就能“拼出小鸭,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对儿童也是蛮有情趣的事。

 

二、儿歌的教学处理

 

一年级上册安排这么多的儿歌,我们应该领会编者的意图,利用儿歌的特点,发挥儿歌的功能,为识字和阅读服务。

 

1.利用儿歌有韵有节的特点,捕捉住儿歌的节点和韵脚,或读或唱,让儿童初步感受阅读的乐趣。例如,《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左,

 

影子在后, 影子在右,

 

影子常常跟着我, 影子常常陪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 它是我的小朋友。

 

这首儿歌的韵脚落在二、四句末的“后、狗、右、友”上,押的“ou”韵。我们教学时,可以通过示范,将这个音读得稍重,重音落在“ou”韵上,形成有规律呈现的重音,从而产生韵律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每个短语的前后两句字数相等,“影子在╳”“影子常常╳╳”的循环呈现,进一步强化了儿歌的节奏感,我们甚至可以依其构成划分出“节拍”来击掌吟唱,如《影子》可以划出下列“节拍”:

 

      ╳╳╳╳// ╳╳╳╳// ╳╳╳╳╳╳╳// ╳╳╳╳╳╳╳//

 

一小节: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二小节: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小朋友。

 

再如《四季》,也可以有“节拍”:

 

        ╳╳╳╳// ╳╳╳╳╳// ╳╳╳╳//

 

一小节: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二小节: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通过这种和着韵脚,和着“节拍”的朗读,学生会对读唱儿歌很感兴趣,因此能让儿童初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利用整体识记的优势,帮助儿童识字和巩固。

 

由于儿歌有韵有节,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整体记忆这些短小浅显的儿歌。

 

我们关注儿歌的实际识读情况也常常可以发现,儿童能背整首儿歌却不一定能全部认识儿歌中的汉字。这是因为儿歌有韵有节,这种押韵的有节奏的声音信息先行进入儿童的记忆库,儿童一听即背,或一读即背,故出现能背全部儿歌却不能认全部汉字的情况。

 

根据儿童对儿歌整体识记儿歌的优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整体背诵儿歌的基础上,再落实细化到个别字的识记中。比如,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的前几句是:

 

一座房, 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我们可让儿童先听先读儿歌,让富有音乐美感的声音信息先行进入儿童大脑记忆库,待学生整体能背这些句子后再呈现要求会认的生字。假如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会认“窗”,他们可以通过读、背这几句儿歌,依据位置推测出第三句的末字“窗”应读“chuāng”来。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了儿歌,过了一段时间遗忘了其中某个生字,他同样可以采取读背这几句儿歌来回忆“回生”生字的位置,从而回忆起读音来。比如,如果学生遗忘了“座”字,他便可以读背儿歌,依据读音顺序回忆这个字在儿歌中读音。可见,通过整体识记儿歌,能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

 

3.充分发挥儿歌富有童趣的特点,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吟唱中,去想像、猜测、操作,从而感受到儿歌的童真童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例如,通过朗读中转换角色想像7课《小小的船》里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的情境美;通过朗读中推测,去猜拼音部分的5课《猜一猜》的“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说的是“手”;通过边读边动手,感受到拼音部分《复习三》“拼一拼”的乐趣……

 

总之,我们进行儿歌教学,不要盲目讲解,不要进行儿歌分析,不要把儿歌教学复杂化。所有的儿歌教学,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根据儿歌特点,引导儿童多读,从中享受朗读的乐趣,要读得有韵有节,读得有滋有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地方出现的儿歌,教学时应该有所区别。“语文园地”和拼音复习部分的儿歌,主要是朗读或背诵;拼音中出现的儿歌除了朗读,要注意运用儿歌来练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儿歌,除了充分朗读外,还要适当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并在读中去想像,去猜测,去动手操作,从中感受儿童生活的趣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2019923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