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语文教案 2019-4-2 662

杨老师在选择上这一课以前,我很纳闷,因为在我的记忆当中,这篇课文由寥寥几段构成,文中既无动人的描述,也无周详的全程记录,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个年代,让学生对毛主席那种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有所感悟?

我们知道现代的学生,他们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他们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因此,我十分担心学生会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杨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令我深受启发:

一、影象图片渲染。

从课前引导学生与父母共同收集有关沙洲坝的文字、图片资料到听听长辈讲讲当时的故事,加深了学生的形象感知。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更是激起了学生对百姓们崇敬。童谣、歌曲的运用更是恰倒好处。

二、善于抓空白点,结合教师激情描述,让学生始终寓于文本情境中。例如

师:(出示当时挖井图)你看,这就是村民挖井现场。那是1933年9月,正是气候炎热的季节,已经挖了0.5米深了,不够,拿起锄头、铲子继续挖,深多了,跳下去挖,有二层楼那么高了,这样一天,两天……村民们和主席边擦汗边挖,脸上却是笑嘻嘻的……

师:你感觉怎样?(累得直不起腰了,手都磨破了……)

师:杨老师听了,真辛酸,真为他们所感动……

师:毛主席白天这样艰苦工作,晚上还要处理其他国家事务,你有什么话要对主席说?

生:好心爱百姓有颗火红的心……

这几个空白点的创设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拉近了文本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在阅读中想象说话,也随机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

三、在教学中,紧抓“读”字。

因为“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件的主题活动。课后杨老师对我说:“语文,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到位,不能破坏情境,因为把情境创设起来是不易的。此时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灵体验,可以替换很多无味的讲解。”杨老师做到了,有朗读时形象的力度指导:“你能不能读得再远些,再有力些?”有更具体的树榜样式朗读指导:“你看,老师从他的朗读声中,感觉到了当时百姓过得多痛苦,多艰辛呀,不错,就像他那样读!”有老师激情参与性引导读:“杨老师被这份真情包围着,那你们呢?让我门再来回味一下!”(师生齐读全文)有拓展提升式三次引读,把学生们的情带到了极点,让文本的主题深深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你此时候是否记住了,忘不了————(引读)这是你们十多天心血的见证,忘不了——(引读)军爱民,民爱军,忘不了…..此时石碑上这样刻着——(引读)从读正确到读出一定的感情,我为学生们强烈的成功体验所震撼,为杨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叫好

不足之处与杨老师探讨:杨老师在课的最后环节安排了动笔练字的环节,读写结合,而且在字的选择与结构的摆放上也充满了趣味性描述,但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时,学生的视线很大一部分已经被老师的手所挡住,看不见的,此时学生的参与性与实效性相对教弱,能否改为直接把抄写本放在展示台上进行范写,也可以请学生在展示台上范写一个,这样更清楚,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更主动些。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