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噢,谢谢你。”医生说,“你叫什么名字?”
“阮恒。”
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用酒精擦拭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输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刺疼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节选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0册《她是我的朋友》〕
边读边悟:
“沉默”一词点出了孩子们当时各种各样的心态,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患难处见真情,面对自己即将死去的好朋友,小阮恒做出了极为艰难、痛苦的选择。“举、放、举”三个无声的动作细腻地写出了阮恒当时矛盾的心情。最后,真挚、朴实的友情使他做出了抉择,他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去挽救朋友的生命,哪怕自己会痛苦地死去。输血过程中,他虽然没说一句话,但我们可以从“啜泣、呜咽、抽泣”三个表示哭泣的动词里,深深地体味到小阮恒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痛苦。鲜血在外流,伤心在增加,似乎可怕的死神已站在了他的面前。为了朋友,他没有放弃,仍然一动不动,勇敢、坚强、善良的小阮恒活脱脱地躺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感慨。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叫真心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