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作文 2019-4-3 615

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使用了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真可谓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

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先总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然后写漓江的水之美,再写桂林的山之美,最后一段总结观赏印象。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复沓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其次,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作者对桂林的山水,观察得很细致,因而抓住了景色的特点,在具体地描写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独特的姿容描绘了出来,把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文章遣词造句简洁优美,各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文章虽短小,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读、背,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复习比喻句。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并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3.学习第一、第二小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广西的东北部,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同学们知道是哪儿吗?(板书:)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1.在学习课文以前,先看一看大家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出示小黑板)

2.为生字注汉语拼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比较“翡翠”两个字。两字中都有“羽”,要注意,写在下面作底时,羽字有钩;写在上面作头时,羽字无钩,成

4.比较多音字“卷、佛、蒙”,通过组词使学生掌握上述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指名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观赏的?(作者按观察顺序,分为四段写的。先写作者为什么观赏,再写观赏桂林的水,接着写桂林的山,最后写对的总印象。文章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

(四)分析理解内容:

1.读第一小段。说说“观赏”一词是什么意思?(观赏:观察、欣赏)

2.美好的事物才会吸引人去观赏,作者观赏的是什么?(观赏的是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桂林的山水吸引作者去观赏?(因为甲天下。甲是居第一。之秀丽是天下数第一的)

归纳: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写出作者为什么观赏桂林的山水。

3.读第二小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因为作者泛舟漓江,离水最近,看得最清)

4.作者泛舟漓江之上,为什么不落笔就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作者本意是要写漓江的水,却先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平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映衬的手法,把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强调了漓江的水更有特色?(“却”字是转折词,表明作者不写大海,也不写西湖,而要写漓江。“从没”二字表明漓江的水不同于一般的水,作者游历虽广,但“从没”见过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更具特色,更美)

6.认真默读课文,指出漓江的水有些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概括一下。(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这三个字虽点出漓江水的特点,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吗?(不能,因为写得不具体,没说明程度、样子)

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7.熟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静:本来江水流动,却让你感觉不到,可见静的程度。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清明、纯净。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瑕,玉上的斑点。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出漓江水绿得纯,绿得美,绿得可爱)

8.作者泛舟漓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漓江的水静。最后一句“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明了这种感受)

归纳: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特点,具体描写了它静、清、绿。

9.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第三、第四小段。

2.朗读全文。

3.填空练习。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一、二小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读第三小段,大家考虑:这段的写法和哪段相似?(与第二小段相似。作者本意是写桂林的山,却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入笔,也是用映衬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别具一格)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小段。根据第二小段描写水的方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组织大家发言讨论,进行归纳:

先抓住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再具体进行分析。奇:拔地而起,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开头两句正面描写,中间一连打了三个比喻,最后以“形态万千”收拢。“形态万千”的意思是:形状、姿态多种多样。写出了桂林的山突兀峥嵘,座座山仿佛是大自然的造型艺术的杰作)

秀: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比喻突出了桂林的山色特点,苍翠欲滴,色彩鲜明)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的意思是:山峰高耸直立)

归纳:这一段作者同样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而这三点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使用了恰当的比喻。读起来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段,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5.指名读第四小段。这段写了什么?(写的是作者观赏获得的总印象)

“画卷”是什么?(有画轴的大画,卷起来称画卷。课文指桂林优美的风景像画儿一样)

为什么作者最后用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与开头一句关系如何?(作者把桂林的山、水、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融合在一起,用一个长句子写出来,勾勒出一幅彩色图。作者泛舟漓江,如入画中,并把读者也领入那无限美妙的境界中去了。结尾诗句与开头诗句前后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归纳:本段写出结合的美景。

6.要求学生朗读全文,要亲切、抒情,并领会文中描写的意境。

7.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奇丽的景色,赞美了“甲天下”,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8.小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开头先总起“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最后把山水结合起来,加以概括。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

本文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作者又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1.漓江的水真( )啊,( )得让你(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可以看见( );漓江的水真( )啊,( )得仿佛那是一块( )。

2.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的屏障,像( )的竹笋,色彩(),( )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怪石( ),好像一不小心就去栽倒下来。

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

3.抄课文第三节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仿照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写法,先概括抓住特点,然后具体描写,写校园或公园环境特点。(片断练习)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这是一篇散文,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韵律的美,文章结构的美,以及祖国山河壮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本课教学中要通过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例如: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从而体现桂林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壮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在掌握本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4.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如幻灯、录音等。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