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语文教案 2019-4-3 519

白杨 建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 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返回本页页首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身边的小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 迎刃而解。

上一篇:晏子使楚
下一篇:11 草船借箭 3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