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课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记叙了一个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二)中心思想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三)文章结构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按这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这一段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第二层讲她为什么赤着脚——她一向没有鞋,脚上穿的是她妈妈穿过的一双很大的拖鞋,后来也被横冲直撞的马车吓得她把它跑丢了。
第三层讲她是个,整整一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里反复强调,无人购买的事实,也为她不敢回家做了铺垫。
第四层透过小女孩的眼睛,写出了富人花天酒地的生活,同时还入情入理地写出小女孩的内心活动。
第五层讲尽管小女孩又冷又饿,可是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点出了她家的贫穷。
第二段(第5—12节)讲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几次幻景,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三段(第13—14节),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对比多么鲜明!小女孩为什么悲惨地死去?作者没有作交代,让读者去思考,作出回答。
(四)语言因素
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不少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应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这是小女孩擦燃一根火柴产生的幻觉。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说明她冷得很。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少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因为奶奶已经死了,不可能再把她带走。更重要的是即使奶奶还活着,在当时的社会里,没有力量,也没有可能让小女孩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里,她们是不可能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的。
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小女孩在美丽的幻觉中死去了。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泪水,这是作者构思上的匠心所在。用这样的手法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体味出蕴含在这个凄凉的故事中的苦味,从而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词语讲解:
精致:精巧,完美;致,精细、讲究。本课意思是质量很好。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本课形容烤鹅因鹅过于肥大,走路摇摇摆摆,行动不灵活的样子。
圣诞树: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等常绿树。树上点缀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在12月25日。
注意本课多音字读法:
(六)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连续出现三次: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
“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
(七)写作特点
在课文第一段,作者首先描写了故事是发生在大年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大年夜本是家人团聚极为欢乐的夜晚。但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画面是阴冷的,与大年夜气氛极不协调。
这时,推出小女孩“光头赤脚”在街上走着。
进而描写她的美丽,“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为后面悲惨的死去打下了伏笔。
文中的第二段,即中心段。作者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饥饿、寒冷、孤独……而是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第四次幻景是全文的高潮。
第一次幻景:由于她“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希望得到温暖。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她像自己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面前,“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第二次幻景:由于她十分饥饿,擦燃火柴,只见“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向她走来。
第三次幻景:她希望自己享受节日的欢乐,眼前出现一棵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
第四次幻景:面前出现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疼爱她,她希望能见到死去的奶奶。她在火焰中和慈爱的奶奶团聚。当她点燃了成把的火柴,在火焰中奶奶带着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
这四次幻景,结构相似,前三次幻景是并列关系,最后的幻景是在前三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潮。在当时的社会里,她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幻想而已。幻景越美,离幸福越远,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
文章结尾,作者也是别具匠心。在前面分析过了,此处不赘叙。
(八)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大段是重点亦是难点。这部分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四幅幻景都是重点。但这种写法学生不好理解,对学生来说又是难点。教师应当予以指点,必要时可稍作讲解。
文章的开头,为了写小女孩的贫穷,内容比较散,老师要抓住要领,把内容串联起来,使同学有个整体认识。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对学生来讲也有难点,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写法的作用,这里老师也要点拨。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由冷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交织而成的童话,具体地叙述了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简直”、“虽然……还是”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学生字、读课文、划分段落、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二、三段,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简介安徒生、读课文、划分段落、学习课文第一段。
续表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读懂二、三段课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使用幻灯片;没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自绘一些图画(照着小人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