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听后反思

语文教案 2019-4-3 673

语文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直接体现。好的问题设计,是帮助学生打通一篇课文七经八脉的关键所在,可达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好的问题设计,往往在浅层解构文本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层挖掘文本内涵,水到渠成地达到语文课人文性目标的预设效果。

观察陈垒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发现,少而精的问题在整个课堂穿针引线,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呈现了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形式,更是在不着痕迹间,将文本条理化、深度化、细化。

如: “课文描写了哪些感人的场面?”

大问题的提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将文本条理化。学生读书时指向性明确,不会迷失在大篇幅的句段中。自然,由此得出的四个场面,让文本结构与梗概清晰地呈现在课堂。

“读着战象拼杀的场景,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能用那些成语来概括?”

这个问题的结构是:文本文字——情景再现——文字再造

由理解到想象,由想象到文字再造,这是一个对文本理解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得到发挥,虽不借助多媒体演示却同样能身临其境——这是问题对文本深度化、深刻化的贡献。

“战象在走向黄泉前,哪些动作让你感动?”(重点:“摩挲”、“呼呼吹去”)

由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走进了战象的内心世界。细腻的文字牵动了学生的神经,教师的点拨将学生的思考提升到更高。由感而读,读出了思想,读出了深度。

“噶羧走前,在村民心中,他还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是啊,噶羧已经不是一头意义上的战象,更多的是和村民产生深厚感情的朋友。此时对噶羧的理解又有了新一层的含义,也由此更能了解到噶羧的内心,为噶羧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这个问题是感性的问题,将文本更加情景化、情感化。

……

有效的问题设置成就了这堂课,也在孩子心中成就了忠肝义胆、情深意重的噶羧!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