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2019-4-3 66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检查字词积累

(1)基本实词 (2)常用虚词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再读课文,概述课文

1、以渔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2、以村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3、以读者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4、师生交流,理清思路

三、析读文本,感受美好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3、感受桃花源的人物

4、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向我们呈现出的桃花源怎样的社会图景?

四、联系背景,体悟表达

1、补充作者创作背景,结合本文,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2、局部探究,体会表达之妙

(1)体会下列句子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E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者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为何不将主人公设计成“猎人”或其他什么人呢?

五、总结课堂,个性评价

1、总结本课教学

2、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走进这个独特的人。

二、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3、指名试读,再次指导。

4、全班齐读,再次感知。

三、疏通积累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归纳。

3、指名粗译课文,整理归纳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深入探究

1、陋室,陋在何处?

品析语言后,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

2、陋室,真的陋吗?

品析语言后,明确:不陋。主人: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雅致 客人:博学多闻 生活:安贫乐道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品味,如“山不在高……唯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等;再结合铭文的特点理解。)

4、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方法示例:1、讨论法 2、辩论法 3、对比阅读法)

五、总结延展

1、总结本课教学 2、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章法的严密。

3、明确文章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明确文章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介绍作者与背景

二、诵读文本,感受课文音韵美

1、教师范读 2、自由诵读 3、指名诵读 4、指导诵读 5、全班美读

三、理解词句,掌握积累明大意

1、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对课文中不懂或者不大懂的字词进行质疑。

2、师生交流,答疑明确,掌握并积累。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品读课文,理解文章意蕴美

问题引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绘莲的?展现了“莲”怎样的形象?

3、作者在文章中唱响了对莲的深情赞歌,并在莲身上比赋了“君子之德”,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

4、课文名为“爱莲说”,却为何要花大量笔墨写“菊”和“牡丹”?

五、再梳课文,整体把握与理解

1、梳结构,体会章法的严密。

2、梳手法,明确表达的多样。

3、梳内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背课文,体悟文中的情味。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解文章的大意,感受核舟的精美。

3、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作者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朗读文本,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作者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由玉雕大师胡绍宇的微雕作品《隆中对》展开对话,其实早在三千多前年,古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人用5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今天,我们来学习《核舟记》一文,去感受古人微雕技艺的成就,目睹一下核舟的芳容。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字音,朗读

(2)问题抢答:A、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一篇什么文?B、核舟的雕刻者是谁?技艺怎样?C、作者对刻者的技艺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评价?

二、美读——读出情感

1、师范读课文 2、生任选一段挑战老师 3、师生一起美读文本

三、析读——读出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理解文意,推荐积累

2、学生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3、想一想,核舟留给你印象最深最美的一点是什么?

4、师生对话,感受核舟之美,归纳明确:

(精致小巧;物件众多;形神兼备;色彩鲜明)

5、想一想,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核舟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一句?你觉得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赏析——揣摩表达

1、核舟固然精美,但与作者的精美的表达不无关系,请同学们联系文本,揣摩作者的表达有何特点?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不妨从结构、形象、用语、详略等角度入手,谈谈你的发现。

2、师生对话,归纳小结

(形象:生动传神 结构:思路清晰 用语:凝炼准确 详略:剪裁得当等)

五、小结课堂 拓展延伸

1、小结本课教学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由《桃花源记》切入,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

2、学生自读,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3、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4、同桌答疑,师生对话,点拨明确(需重点掌握的词句)

5、齐读课文,再次感知,明确认识。

四、再读课文,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有疑难小组讨论解决,或询问老师。

2、师生对话交流,点拨明确。

五、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六、联系生活,个性表达

1、你认为本文所表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2、畅想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向心目中的明天社会,作为继往开来的我们一代,该为社会做些什么?该怎样做呢?(穿插历代名人、伟人改造世界的追求与创举,以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心志,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七、小结课堂,背诵积累

1、小结本课教学 2、自由诵读,背诵积累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2、背诵课文,体味诗歌意境及作品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直接导入 简介作者与背景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和当时的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介绍三首诗的背景:①《望岳》是其青年时代的作品,此时的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②《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春望》写于756年,是年他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春城败象尽收眼底,念亲之情充溢而出;《石壕吏》写于759年,朝廷军队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只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住所,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二、齐声朗读 整体感知诗情

1、齐声朗读《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

①根据三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②这三首诗,你最喜欢那一首?说说理由。

三、赏析《望岳》

1、赏析画面美 2、赏析用词美 3、赏析情感美 4、赏析表达美

四、赏析《春望》

1、站在春天的长安城中,作者望到了什么?

2、面对所望之物,作者的情感如何?

3、由眼前之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4、由作者的细节,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内心波澜?

五、总结教学 背诵两首诗歌

第2课时

一、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背诵默写情况

2、由《春望》进而导入《石壕吏》

二、齐读本诗 把握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理解文意

3、指名试说文意,师生交流,点拨明确

三、细读本诗 品味探讨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联系文本,联系注释背景)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我们读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4、有感情地诵读本部分。

(三)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体作者之述

1、作者的叙事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总结课堂,背诵本诗

1、总结本课教学,说说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2、有感情地背诵《石壕吏》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