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对比手法的运用

语文教案 2019-4-3 1091

运用对比的写法是这篇小说独到的特色。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对比,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与杨二嫂的两个典型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崇敬同情,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相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动作、语态对比: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短短的一问,甚至“我”还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3、思想、精神对比:

⑴对“我”的态度的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⑵对生活态度的对比: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对比的作用:通过闰土这个形象,作者所揭示的是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残酷压迫,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更在他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默然地忍受。

除了以上人物,小说中还写了“我”与闰土的关系及水生与宏儿的关系,也具有对比的意味,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