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这一道理很好理解,但在实践中却不易把握。
我在教授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上成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正好学校开学初在每个教室里配备了大屏幕电视,于是我就利用这个直观、感性的媒介物让学生从更多的画面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学得更丰富更精彩。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我这开头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
学生都是好胜的,哪怕是成绩很困难的学生,他也期盼能在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得到老师的微笑。接下来,我为后进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认真听课文录音,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记忆能力,看看(屏幕上的生字)谁认得多。有了这个激励,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就格外认真,这可是以前从未有的,看来这个电脑还起了不小的作用呢!就这样,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走进了唐雎的世界。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字面障碍很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堂课里掌握重点字词句,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问题。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是这样考虑的:传统的四人小组合作翻译,然后学生讲,教师评,已经让学生练了两年,如今初三的学生未必喜欢发言,何不利用多媒体换种新鲜花样。于是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然后屏幕显示这一节的译文,找出自己译错的地方,最后看着译文试着背出原文。四个大组轮流背,这样就等于读了四遍,背了四遍,而且通过小组竞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这样,当我课文结束时,学生也能流利地背出课文了。原先在他们心中可怕的“老虎”已经变成了“纸老虎”。
在分析唐雎与秦王两为个人物的性格时,我安排了擅长表演和朗读的同学,303班的高鹏同学和徐高峰同学一个扮演唐雎,一个扮演秦王,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等于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造。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个老师不光要自己会教,还要学生会学,否则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出好的效果。我想那堂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场精彩的演出了。
这是我个人认为上得较成功的一篇课文,过后一个月,我依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反思一下成功的原因,我认为莫过于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要去掉虚浮之气。备课时不要只考虑“我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生彩”,而应确立“我的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这一“念”自觉地偏到学生这边。
2、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存在发展
3、教师要学会勤于反思。设计完一个问题或活动后,要站在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考虑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当然,即使做好了这些,课堂上还可能会滋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心中这一“念”时时能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我想一切问题的结果都会向最好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