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多样,形象鲜明──谈《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

语文教案 2019-4-3 740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而寓言中最让人难忘的恐怕还是文中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一、由表及里,突出愚公的人老志坚。如果说开头写二山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确实初见其“愚”的话,那么文章接着写运土石,使用十分小的工具“箕畚”,却是倒土到十分遥远的地点──“渤海之尾”,如此移山,则更显“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情的表象,通过他和智叟的对话可以看出,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有远大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抱负,才能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叩石垦壤”。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时之便,而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愚公的心雄胆壮,人老志坚,顽强战斗,坚持不懈,寓言由表及里娓娓写来,自然使愚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产生的许多英雄人物的一个典型。

二、对比反衬,突出愚公的超人见解。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寓言最主要的对比。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对愚公移山是“笑而止之”。开始时他是振振有词,但最后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只落得一副窘态。而愚公批驳智叟,则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作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又用“而”字转折,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如此一来,智叟的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更凸现了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更突出了愚公的超人见解,使其形象更高大可敬。饶有兴味的是,寓言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却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更具有讽刺的效果。

三、侧面烘托,突出愚公的感人力量。寓言多处运用侧面烘托手法,让人印象深刻。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等,突出了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又写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一个“始龀”的男孩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的动作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更有说服力。而寓言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愚公的雄心壮志和苦干精神,使山神害怕,“上帝”感动。寓言以神话作结,不仅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而且更烘托出了愚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精神的感人力量。

寓言就是这样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愚公形象,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