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关于生命,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圣贤先哲思考过生命丰富的内涵,许多文人学士写过阐释生命多重意义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在新的世纪里,善良的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生命这一人类的重大主题。然而,一些人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误解生命、轻视生命、虚度人生。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是本单元教材组合的依据,体现了二期课改新课标提出“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课程理念。《热爱生命》一文从“死亡”的层面阐述生命的意义,坦然承认死的必然,以此证明生的可贵、可敬。全文篇幅短小,寥寥数百字,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作者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独特理解。但是,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能泛泛而谈。围绕一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不妨以“谈话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读读议议,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片断描述
(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圈划最能体现作者热爱生命的句子。看看蒙田是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哲思来表达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想法的。)
生: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生之本质在于死。
生: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生: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生: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学生看书很认真,找的句子全面而又准确。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道理呢?要寻找一个切入点。)
师:本文最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也就是说,其与众不同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看书,沉思片刻。)
生:提出了“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的独到见解。
(我为学生敏锐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叫好。)
师:能否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呢?
生: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一学生在座位上脱口而出,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有笑声,说明有争议,有碰撞。我觉得这是理解文章主旨的突破口,便抓住时机,你们的笑声是不是表明有不同看法?)
(许多学生微微点头。也有一些同学跃跃欲试,像有话要说。)
生:在午后的阳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捧读心爱的书籍,聆听美妙的音乐,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生:早晨骑车上学时,观察路上匆匆的行人和绿地上健身的老人,感受习习的暖风,会感到生活的勃勃生机和祥和气氛,自然涌起对新的一天的憧憬和热爱。对生活留心,便会更多地体会到美好和快乐。
师:依同学们的看法,你们对物质上的享受似乎不屑一顾,而喜欢追求一种精神的满足。
生:享受生活不是坏事,要辨证来看。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钱是自己劳动挣来的,吃一点,用一点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想法是错误的,而吸毒、游戏人生的行为更是为我们所唾弃。
学生的回答多好。我示意同学们继续畅所欲言。
生: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我之所以能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生命的美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生:我想谈谈贝多芬。他32岁丧失了听力,面对不幸,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人生的最强音,谱写出音乐史上的光辉篇章。
生:那些残疾人艺术家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千手观音”节目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我觉得她们人残志不残,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讨论交流渐入佳境。)
生:我最佩服体操运动员桑兰了。“我可能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但今后的路还很长,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朴实的语言,令人心酸,更让人深思。桑兰用她灿烂的微笑表达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生:我看了一档叫《真情互动》的节目,黑龙江佳木斯一银行职员徐娜在与抢劫歹徒搏斗时,头部中枪。虽经医院抢救挽回了生命,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当主持人请她面对观众说一句最想说的话时,徐娜用口型发出了感人的话语:“我要像正常人一样当警察抓坏人。”我在徐娜身上看到了与命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目标,有意义。我很受鼓舞。
生: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记得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认为,沉湎于无休止的享乐是虚度一生,活得有意义,才能死无遗憾。
……一切尽在不言中。不用概括,不用说教。热烈的交流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撞击,道德的陶冶和生命价值的思索。
三、教学反思
1、依学生定策略:
备课其实也在备学情。对教材挖掘越深,越需要对学生的充分认识。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思想撞击最恰当的时机,如何掀起高潮等,都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说这一设计中课型、视点等宏观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充分考虑了以文为本,那么贯穿整个教学实践中的细心策划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法设计要服从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更要服从于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学习的需要。我借鉴了王尚文教授的“对话”法进行教学组织,寻求语文教学回归轻松愉快和率真自然的途径。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取得互补与共识,一同完成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领悟。
2、提倡整体性阅读:
曾几何时,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少有发现,缺乏创见,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定位错误,没有把自己当作探寻美的向导,而是当作美的解剖者。换言之,面对完整的美文,我们不是引导学生体验,神游其中,而是刀砍斧削,大卸八块。因此,本文的教学特别强调整体阅读的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由学生自己在反复的阅读欣赏中,培养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对哲理内蕴之美的感觉。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阅读活动,“美”的感觉、“美”的感受、“美”的判断、“美”的咀嚼等等都在学生的眼中,都在学生的心中。这种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给同学们的潜移默化就是:课文中一定有美点,自己的眼睛也一定能发现美点。这样的训练进行得多了,对“美”的感受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对“美”的探寻就会成为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而学生如果有了这种感觉和能力,其教学意义、育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体验学习重自主反思、重内心反省。内省的过程就是学生联系自身的思想、道德、行为的过程,从中受到启迪,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契机,重点突破,重锤敲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语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绝不仅仅是语言操作技巧的入格与自动化,同时还应是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这得益于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因此。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广泛吸收多元文化信息,逐步形成深厚的个性文化积淀,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和遗憾的地方。“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是当今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由于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发言的水平也不错,因此,教师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的及时评价。即使有一些评价,但我自己觉得这些评价是比较浅显的。换而言之,在努力倾听的同时,如何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细微变化,如何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和节奏,这些都是值得我不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