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园小共发展教师主题征文

作文 2019-4-4 801

  1980年,我在新庙村小学开始读小学了,穿着妈妈亲手缝制的灰色小衣服,斜挎着蓝色土布做的小书包,脚穿一双笨重的解放胶鞋走进了学堂,与我一样,我的同学们身上几乎一顺的土布黑、白、灰,有的还穿着哥哥、姐姐实在小得不能穿的衣服,屁股上还补上一大块不同颜色的“盾牌”,脚上的布底布鞋因为小而被脚趾“冲”破,露出“小舅舅”,甚至有的还赤脚。当时的学校破旧不堪,三面是泥土夯的墙,一面是篱笆墙,并且开了个口,就算是教室门吧,地面是不平的土地面,桌子是由几块木板拼钉成的,木板间由2-3厘米的缝隙,写字不小心,铅笔就会刺破本子钻进缝隙里。一到下雨,屋顶漏水,我们一边上课,一边移动桌子,躲开雨水的“骚扰”,下课后还得把水扫出去,顺便在教室里的泥地面上“滑冰”;到了冬天,在没有玻璃的窗户上蒙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抵御寒冬、寒风。在学校里,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极少的公办教师可以说是“高人”了,我读三年级时才能由公办教师教我们。常识课(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课、科学课)就是读一遍,不知道什么是观察、实验;音乐课,老师就教唱歌词;美术课(图画课),只能跟着老师画“三个丁老头”类似的“画”;最喜欢的还是体育课,可以放任一下,走完一二一,就自由活动啦,操场是坑洼不平整的,只能在上面追逐打闹,打打沙包,弹弹玻璃弹,玩玩“牛儿”,放放纸飞机,溜溜铁环等等,那时我们已经玩得很开心了,当然要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之前得把语文、数学的作业做完、做正确,幸好我当时的成绩还算不坏,可以出来“耍”,有好多同学就只能深刻体会“身在曹室心在汉”的滋味,如果再奢侈一点,在校外买2分钱的“麻糖”甜甜嘴,就算幸福了。只有那土垒起来的舞台旁边两棵高大茂盛的树显出了充裕的生命力,预示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

  91年,我由一名学生转变成一位教师,我的老师也成为我的同事,有的亦然老去,甚至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我的第一站是粉房村(现西园村)小学,一到下雨,泥泞的道路能让你摸爬打滚2小时才能“骑”到学校,学校设施简陋,老师上课大多要“包班”,使得教师工作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各学科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幸得蒋酝等这样的好前辈、好同事悉心指点、教诲,教学教育工作才得以较顺利的完成。随后分别在白土小学、八角小学等村小任教,砺练出较好的心态,能吃苦的精神品质,偶尔在南山双语学校作短暂停留,但在那规范化的学校里才真正理解到班级管理、教学常态的深刻意义,提升了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

  风雨20载,园艺小学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拆乡并镇”、资源重组,我校相继把蒋家村小、牌坊村小、圆通村小、西园村小合并到园艺小学,原来的园艺中心校(新庙村小学原址更名)也由开始的三层增加为四层,经过“普九”,各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校还建成了网络教室,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取消了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增强了教师向心力,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2019年迁址圆通社区,更名绵阳市园艺小学,雄伟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综合大楼孕育而生,通过“省督导”,学校设施更加完善:具备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平整安全的学生桌椅,声色具备的多媒体室,网络畅通、配置较高的微机室,功能齐全的电子备课室,动手实践的实验室,空中传送的资源接收室、运动锻炼的体育场、干净卫生的食堂……老师更加专业、专职,课堂上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而是多媒体技术时现课堂,师生互动,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合作学习,共同成长,随着“三特”和”园艺教育”的深入,砺炼出了大批骨干教师,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在省市区,乃至全国获奖,铸造了园艺小学实力和打响了园艺品牌。随着教育的需求,学生“两免一补”、“一费制”也顺利实施,给学生、学生家庭带来了实惠。目前我校正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育人空间。

  如今,轻步校园,会让你耳目一新:主教学楼区时而书声琅琅、谈古论今,时而“斤斤计较”、规划方圆;时而运筹帷幄、旁征博引;综合楼楼区的音乐室把琴声、歌声编织成优美幸福的交响乐;舞蹈室里随着动听的韵律展现曼妙身姿;美术室里勾画未来,描绘多彩生活;微机室里与世界联通,资源共享,信息穿越时空;宽大的运动场上,矫健的身体展示力量的魅力……

  站在教学楼上远望着高楼林立、繁华似锦的绵阳城,不由感叹时代的巨变,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让我们国力更强:“神舟”起飞、“嫦娥”奔月、举办奥运、盛开世博……让我们的城市越变越美,给人民的带来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顿觉我们作为教师有一种紧迫感、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才能赶上教育发展需求的步伐!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