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楼杜甫阅读答案

语文资源 2019-3-24 560

  《白帝城最高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由云安与初到夔州时创作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白帝城最高楼的阅读答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白帝城最高楼杜甫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②西枝对断石,弱水③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①本诗作于766年。②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大木。③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旌旆”一词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

  D、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2、颈联体现诗题中“最高”,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C

  2、颈联写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遥指此处断石,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流入脚下长江,亦真亦幻,宏阔神奇,诗人借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极力渲染出此楼之“最高”。

  简析

  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与初到夔州(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诗。首联状写楼高,颔联描绘近景,颈联渲染远景,尾联感慨当世。诗中充满勃郁不平之气。

  附加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

  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翻译: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赏析:

  这首诗,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位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汉末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建造,下临大江,地势险要。

  首联,使用民歌复踏句法,描写白帝城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的奇景。白帝高踞于山头,登城望,只见云雾翻滚,从城内倾泻而出。低头俯瞰,城下暴雨急骤,有如翻盆倾泻。这两句表面写云雨,实际在突显白帝城之高。因为白帝高耸云端,云雾缭绕,暴雨到来时,才能出现人在云雾中,雨从双足落的奇观。

  颔联紧承前景具体描述。“高江急峡”,不仅说明白帝一带地势高危,江水由此向东,悬流直下,而且两岸高山,江流狭窄,奔腾呼啸,加上急风骤雨,江水陡涨,水位加高,江流湍急,争相奔涌,白浪滔天,有雷霆万钧之势,万马奔腾之状。一个“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声惊天动地的壮观情景。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无光、阴霾蔽日:“翠木苍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泽,高峡两侧,显得一派昏暗。

  以上两联,写云雨变幻,暗示了时代动乱、阴霾蔽日的现实,为下文表现破败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铺垫。

  颈联,笔锋一转,境界陡变,与急骤猛烈的风雨景色形成鲜明对照。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眼前是荒芜空旷的土地,一匹疲惫懒散的归马,在荒原上闲蹓。山村之内比荒原更显清冷,人烟寥寥,从前的千户中如今只剩下百户,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

  景象如此凄凉悲惨,乡村如此荒芜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这自然地使诗人注意到了“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的社会现实。“诛求”,就是横征暴敛。多少在战乱中失去了丈夫的寡妇,本来就已是孤苦无依,仅有的一点维持生计的粮食、什物,遭到官府横征暴敛,被搜刮净尽,秋收季节,村里却传来阵阵哭声,哭声悲恸欲绝,哀号遍布原野。“何处村”,是说明哭声来自哪里,并不清楚,但可知处处有人恸哭,哀鸿遍野,悲怆凄凉。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