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沿用了一部分人教版课标本中的课文,但在年级安排、单元目标设置、文本内容选择、课后练习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从文本语言、单元编排、课后习题等多角度,对同一课文,在不同教材中作用差异的比较,能更明晰地了解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教学要求,从而制定更为适切的教学目标。
1
统编本与课标本文本对比
(一)文本语言的对比
《燕子》一文节选自郑振铎的咏物抒情散文《海燕》,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作家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美景和小燕子尽情地横掠斜飞的景象;第二部分则描写了在海上偶见燕子,从内心抒发了游子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三年级下册的统编本和课标本都在第一单元编排了这篇课文。教材编者都选取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并进行适当改编。
课标本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分别从燕子的外形、在春天赶来、飞行和休息时的姿态四个方面刻画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象。统编本在文章结构上基本与课标本保持一致,只在“飞行”这一部分中把飞在稻田与湖面分成两个自然段。
但从文本语言上看,统编本《燕子》一文较之课标本,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文本更接近原文,保留作家言语风格。通过与原文的比较,笔者发现统编教材更接近于原著。如最后一个自然段:
原文: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课标本: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统编本: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从这一语段对比中发现,统编本基本遵循原文,只将“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改成“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去掉了原文“粗而有致的”“那是”等词,其余基本保留原文语言。
而课标本只是在内容上源于原文,语言上则大幅度进行了改编。课文其他部分也是如此,统编本尽可能地保持了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学品味。
原著的魅力是无穷的,语文教材应该给予学生原汁原味的经典阅读,尤其是名家名篇,更应该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而在时代、文化的差异上略作合理的改动,使名家名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习得语言。
2. 以短句叙述为主,贴近学生认知结构。
课标本《燕子》一文有几句典型的长句子,如: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对于“柳丝”,用了“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这些词来形容,这样的句子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读通顺有难度,理解起来也有困难。
统编本对于“细雨”和“柳丝”这样描写: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
这一句子更接近原文,短句子叙述更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朗读和理解。
3. 语句描写具体,语言更具画面感。
统编本《燕子》一课,许多语句描写较之课标本更具体可感。如课标本第二自然段对花的描写是“各色鲜艳的花”,而统编本则具体写出了花的颜色“红的白的黄的花”。又如:
课标本: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统编本:
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在这一组句子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标本着眼于动词的运用,根据前文花草“赶集似的聚拢”,而小燕子也是从南方“赶”来,这一“赶”字将燕子拟人化了,比“飞”字富有感情色彩。
它展现了燕子从南方出发时的兴致勃勃,赶路时的匆匆忙忙,赶到时的兴高采烈,联系全文来看,使人感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而统编教材这一句强调了本文的主角——小燕子,着重指出了其伶俐可爱的形象,同时把烂漫无比的春天看作是一幅光彩夺目的画,比课标本的语句更具画面感,使人一读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群伶俐的小燕子,在光彩夺目的春光中尽情飞舞,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美景图。
(二)单元编排意图及目标的对比
课标本和统编本都以单元整组编写,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包含了《燕子》《荷花》等经典课文。但在单元目标的设定上却有所不同。
课标本单元目标要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指向“观察和发现”。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织单元,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点:一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三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对于阅读教学主要是前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重在指向“想象画面”和“积累语句”。
从年段特点而言,边读边想象画面是这个年段学生较为适宜的一种阅读方法。
这一阶段的学生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形成语文意识,这是读懂文章的一把金钥匙。
《燕子》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柔柳“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花儿竞相开放、草木纷纷生长的美妙画面;而这个画面,因为有了小燕子的加入,更添动感,更增情趣,使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学生在阅读中也较容易产生阅读兴趣,更能体会课文表情达意的效果。
同样的,在描写燕子湖面的飞行中,读着“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横掠过”“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令他们仿佛也看到了这样有趣的景象,沉浸在文本描绘的优美景象中,体会语言的生动传神。
本单元安排的课文语句都很优美生动,因此也较适宜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生动的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三)课后习题及学习提示运用的对比
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紧扣学段与单元目标、读写重点精心设计的,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也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
从课后习题入手,比较两个版本的教材,也能发现一些特点:
相同之处:
都提到了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把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不同之处:
1.统编本的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要素联系更加紧密。从《燕子》一课的 3 道习题中,我们发现第 1、3 题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是单元目标在每一课的体现,更有助于单元目标逐课踩实。
2.统编本习题要求更明晰。如两种版本教材课后习题都提到了朗读,课标本要求“课文写得像一首诗,我要多读读”,只引导学生多读;而统编本则更明确地提出“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这既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也清楚地提出了朗读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3.同类习题要求有所不同。关于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课标本”列为了选做题,而统编本则结合单元目标,设置成必做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而且较为典范,是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的好材料,笔者认为这一习题作为必做题更为合理。
除课后习题外,课标本在文中还设置了两处“泡泡”,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插入学习提示,内容分别是:“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这两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语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语言。
2
基于教材差异,精准把握教材
从文本语言、单元编排、课后习题等多角度出发,对同一课文,在不同教材中作用差异的比较,我们能更明晰地了解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教学要求,从而制定更为适切的教学目标。
1. 明晰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编者为什么保留、改编或增删课文,同篇课文编排的要求、目的有何差异,明确这些问题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统编教材保留了《燕子》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人文主题,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为语文要素编排。
而《燕子》一课将这一人文主题和两项语文要素完美融合。编排本课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积累语言;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 明确教学要求。
当明晰了编者意图之后,教学要求也顺其自然地明确起来了。
《燕子》一课的教学要求,首先,就识字学词而言,文中有许多偏正结构的词组,可引导学生归类积累;
其次,就课文朗读而言,课文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理解、感悟与形象的画面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 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第三,就语言表达而言,文中有大量优美生动的语句,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细细涵咏,体会其妙处。
3.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针对单元目标、文本语言、教材特点的差异,统编本《燕子》一课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设定如下:
(1)认识“伶”“俐”等 10 个生字,会写“凑”“拂”等 12 个字,积累“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小燕子”等偏正结构的词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 1~3 自然段。
(3)通过品读描写燕子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摘抄并积累这些生动的语句,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
写在最后
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我们对两种版本教材的异同更加明晰,对统编教材特点也更加明了。统编教材以崭新的气息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如何用好教材,避免发生“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让这些经典保留课文散发新的教学魅力,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用好教材,用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