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全册课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语文教案 2019-9-8 18781

 

提示:点击上方的“下载全文”即可下载本文档为docx格式。


第一课《白鹭》

一、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第二课《落花生》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议)花生等内容。

二、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父亲的话提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 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例1:老师虽然不像着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们呕心沥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耕耘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耐心播撒了爱的种子,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多少个静静的深夜呵,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那作业本上的那一条条批语,那一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心血吗?他们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您爱我们,我们也爱您!

例2:因为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我总是能看见我们小区清洁工阿姨的身影。她总是弯着腰,手里拿着扫帚不停地在小区里扫着。每次看到这情景,我就会对她产生一种敬意。说实话,我至今连她叫什么都不知道。有人因为清洁工的职业、地位卑微而小看他们,又因为他们脏,一见到他们就四处回避。可他们却那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没有清洁工,哪有我们这么洁净的家园呢。你在充分享受干净卫生带来的舒适生活时,是否还记得他们。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维护市容市貌的职责。虽然清洁工普普通通的,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之举,但却令我深深敬佩!

第三课《桂花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桂花使“我”回忆起八月台风季节,母亲总担心台风会吹落桂花;桂花盛开时,香飘四溢;“我”抱着桂花树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等。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第一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句话生动地描写了儿时的“我”摇桂花的情景,表现了“我”欢乐与兴奋的心情。

3、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母亲家乡的生活离不开桂花,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语文园地一》词语段应用

第5课《搭石》

1、本文共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6)分钟。

2、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

 

A、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助人之美。

B、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从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相亲相爱、协调有序、生活默契的和谐之美。

C、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中可以体会到年轻人的礼让敬老之美。


第六课《将相和》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共1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15)分钟。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多少内容?

(我一眼看到了“和氏璧”,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2、主要内容: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3、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强暴;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

廉颇虽居功自傲、性格直率,但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以从侧面看出廉颇勇武过人;从廉颇说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见他生性耿直;从廉颇知道蔺相如避让自己的理由后,为了与蔺相如共同保卫赵国而主动负荆请罪,可见他知错能改、忠君爱国。

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记录阅读时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本文共7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为为 6 分钟。

课文题目“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得出了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读,阅读的速度会快一些。

我发现每一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一种事物要比另一种事物的速度快。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就读得更快了。

(2)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照样子填序号。

光 游隼 火箭 猎豹 人 流星体 鸵鸟 喷气式飞机 声音

由慢到快:

人 鸵鸟 猎豹 游隼 声音  喷气式飞机 火箭 流星体 光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和同学讨论。

如:有没有比光速度更快的事物?什么事物的速度最慢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介绍 。

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阅读的速度也出更快了。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关键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关键2: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 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 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 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语文园地二》

第九课《猎人海力布》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写了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这几件事。

2、仔细读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略)

3、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他。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这是一块神奇的块宝石,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世上各种动物的话。小白蛇再三叮嘱他,动物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向别人说了,那么就会从头到脚变成僵硬的石头。可是,海力布利用宝石从鸟儿那里听到了可怕的消息,为了救乡亲们,他把鸟儿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就变成了石头。

第10课《牛郎织女(一)》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郞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牛郞和老牛相处: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虽然不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牛郎也就满意了。

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他和织女认识:

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一片树林,树林前边一个湖,那时候有几个仙女会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果然认识了织女。

2、课文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再和同学演一演。

A、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如:老牛啊,我看到山下有户人家娶媳妇啦。

老牛啊,我看山那边有家人生孩子啦。

老牛啊,我这辈子是娶不上媳妇啦!

B、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例:天上的生活真是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王母娘娘睡着了,我们一起下界看看人间是什么样的吧。

《语文园地三》



第12课《古诗三首》

1、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这个诗题意思是:给儿子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看的。

“题临安邸”这个诗题意思是: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题目告诉我们写诗的地点。

“己亥杂诗”这个诗题意思是:写于己亥年的组诗。诗题告诉我们写诗的时间。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思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表达的情感:对祖国必然统一的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意思 :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表达的情感:辛辣讽刺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意思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1、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答:初升的太阳,奔腾的黄河,腾跃的蛟龙,啸鸣的乳虎,展翅试飞的鹰隼,珍奇的花蕾,刚磨好的宝剑。

2、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

1、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答: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出被毁前后的不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差距,更反应出了破坏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反应出当时的残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语文园地四》

第16课《太阳》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答:课文从在个方面介绍太阳:(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

作用: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作比较、列数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举例子、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用: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第17课《松鼠》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答:(1)外形特征——漂亮。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性格特征——驯良。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行为特征——乖巧。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松鼠搭窝时精心考究,搭出的窝既坚实又舒适。

(4)生活习性——洁净。松鼠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2、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相应的句子: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表达方法:

课文主要采用拟人的写法来介绍松鼠。

选文片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第18课《慈母情深》

1、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答: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集中体现了“慈母情深”,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爱。

(1)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瘦弱的母亲

(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

(4)“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课文中还一些这样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一连三个“我的母亲”,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动作写得很具体,母亲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作者内心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触动。

B、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用反复的手法细致地刻画了母亲一连串的动作,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而且加深了读者对母亲的印象,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3、小练笔: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所以“鼻子一酸”。

例文:

星期天早晨,天气很冷。妈妈准备把我弄脏的上衣洗干净。

首先,她把盆放在水池边,轻轻拧开水管。水就如顽皮的小孩一样,欢快地流入水盆。不一会儿,水盆就满了,妈妈于是伸手把水龙头拧紧。

她先放进衣服,再倒入一些洗衣粉,泡一泡,然后开始在搓衣板上使劲地搓洗起来。接着,她将洗好的衣服放进另一个水盆里投洗干净,最后挂在院子里的衣架上。

上衣在阳光、微风中轻轻摆动,好像妈妈的笑容。可是,我一看妈妈的手,手已经冻得通红了。为了把我的衣服洗干净,妈妈……

我爱你,妈妈。

第19课《父爱之舟》

1.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答:①卖茧给“我”买枇杷吃:

②摇船送“我”上学;

① 住旅馆想为“我”加钱换房间;

④庙会上给“我”买豆腐脑;

⑤回家为“我”糊万花筒:

⑥雨雪天背“我”上学;

⑦替“我”铺床;

⑧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答:“新滋味”是心酸的滋味,指“我”感受到了父亲为供“我”上学凑钱的艰难,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感受到了“我”肩上责任的沉重。

(2)我是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作者认为自己的词句不够形容深沉的父爱,其中句子中“载”一词把父爱具体化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爱的深沉。这个句子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3.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这条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作为一个情感载体这条船承载了父亲的爱与无尽的期望,也承载了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以“父爱之舟”为题,紧扣主题,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相关语句: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语文园地六》

第21课《古诗三首》

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的情景之下,作者就更加思乡了。

第22课《四季之美》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本文时要注意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尽量采用舒缓的、略带轻快的语调,在读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情趣,传达文字本身的美感。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这三句话都是动态描写。第一句话描写了萤火虫在夜晚的细雨中飞行的情景,用“迷人”一词进行修饰,展现出萤火虫飞行的情态之美。第二句话描写乌鸦归窠,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突出“动人”。第三句话描写大雁南飞,成群结队,比较真实可感,点出其让人“感动”。这些动态的景物描绘,赋予景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使景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选做题:

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

某个景致。

写作指导:

1. 调动各种感官描写景致。从景致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力求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如身临其境,很有“实在”的感觉。

2.写出景致的特点。有了特点才有区别。我们要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时恰当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描述形象生动,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写作示例:黄昏时的沙湖美艳动人。湖面很平,湖水清澈见底,水的颜色由浅到深,银白、浅蓝、墨绿,界限分明。天上的白云和两侧的山峰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天、山、湖融为一体。在这平静的湖水中,唯一活动的是鸭子。一群白鸭边游边叫,一会儿张开翅膀扑打水面,溅起无数的水花;一会儿用脚掌在水中拨动,荡起一圈圈波纹。

第23课《鸟的天堂》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参考答案: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作者看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参考答案: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鸟的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这是静态描写;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作者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热闹活动的景象,这是动态描写。

《语文园地七》

第25课《古人谈读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C、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

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第26课《忆读书》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冰心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有:七岁时读《三国演义》,引起对章回小说的兴趣;然后读了《水浒传》,觉得里面的人物性格生动、个性鲜明,比《荡寇志》强多了;十二三岁时读《红楼梦》,中年时再读,体会大有不同。冰心认为只有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书才是好书。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示例:这句话是作者的阅读体会,读了这句话,我也深有同感。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扩充知识面,就要在课下有选择地、广泛地阅读。在我的书柜里就有许多中外名著,每当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我都会读上一个小时。在阅读中,我了解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阅读让我感到幸福,从书中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乐。以后我还会坚持阅读,让阅读伴我成长。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一半。

示例一: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字音读不对,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个字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利于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书时还是要尽可能把握每个词语、每句话的内涵,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示例二:我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作者当时年纪尚小,要她像成人那样去读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七八岁的小孩,读书时从整体入手,不要过分纠结于某个字、词的含义,只要把握大致内容就可以了。

《语文园地八》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