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

语文资源 2019-3-24 697

  高考文言文句式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宾语前置

  ㈠以“之”“是”为标志。固定句式名手是“何……之有?”“”唯……是……”等。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9重庆)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

  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前置代词宾语以“之”最为多见,或指事,或代人,均须译出。

  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9课程标准乙卷)

  译文:,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9年湖南卷第9题)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9上海卷第18题)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㈢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最常见的代词“何”,此外还有“胡”“奚”“焉”“安”

  “恶”“曷”“乌”等。

  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9天津卷第13题)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

  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9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

  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

  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9江西卷第13题)

  译文: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9湖北卷第12题)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了,?

  二、定语后置

  ㈠以助词“者”为标志,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

  10.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9年重庆)

  译文:刚到达乡里,,肩挨肩,脚跟脚 。

  11.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9上海)

  译文:,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1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19上海)

  译文:,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传唤进去画墙。

  ㈡以助词“之”为标志

  1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

  译文:,,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14.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译文: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

  ㈢以“之……者”为复合标志

  15.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9湖南)

  译文:,作诗歌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文:,存在之处都这样。

  三、被动句

  ㈠“见”为被动句标志,或“见……于……”连用,均译为“被 、受到”。

  17.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9四川)

  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

  18.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2019山东)

  译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

  19.甫数以其术干诸卿,常不见听信。(2019山东卷)

  译文: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术拜谒高官大臣,。

  ㈡“为”为被动句标志,或“为……所”连用,亦均译为“被、受到”。

  20.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2019上海卷第18题)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

  2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弱,尤不足当也。(2019江苏第8题)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2.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2019四川卷)

  译文:世间即使要重用我,?

  ㈢单用“于”为被动句标志,译为“受、受到、遭到”及“被”。

  2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

  24.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而您,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

  四、状语后置

  状语常由“以+(名)”“于+(名)”的介词结构充当。

  25.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9年山东卷)

  译文:

  2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9年湖北卷)

  译文:古代安葬,,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

  2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秦伯派兵包围了郑国,。

  五、判断句

  一为“……者,……也”,一为“是……也”;前式考生极易漏写判断词“是”,后式则易把充当主语的“是”(应译为“这”)误当作判断词。

  28.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2019重庆卷第10题)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而找巫师太晚了。

  29.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9江西)

  译文:有个叫华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

  30.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2019重庆)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

  六、主谓倒装

  《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主谓倒装。在高考翻译题中,也时有这类句子出现。如下例:

  3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9江苏)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

  四、其他习惯用法

  ㈠“得无(非)……” “得非……”,分别由惯用词组“得无”“得非”与语气词“乎”前后呼应构成。一般译为“可能……吧”“大概……吧”及“莫不是……吧”“不就是……吗?”

  3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9年湖南)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 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

  !

  33.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9年四川)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 ?”

  ㈡“无乃……乎(欤、邪)”。“无乃”是复合虚词,表示揣测、估计,后可接语气词“乎”“欤”“邪”,译为“恐怕(是)……吧”。

  34.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019天津第13题)

  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到这个地步,

  3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19天津)

  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

  ㈢“孰与”是用于表比较的复合虚词,可译为 “与……(相比),谁(哪一个)……?”。

  3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

  ㈣“其……乎”,“其”为语气副词,“乎”为句末语气词,可译为 “难道……吗?”或“大概……吧!”

  37.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9重庆卷第11题)

  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

  38.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19天津)

  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

  高考文言句式复习指要

  1《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能力等级为B。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例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5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分析“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分析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例10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12(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分析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

  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分析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16沛XX在?(《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17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分析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18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20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2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分析此句中“殚其地之出……”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分析“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竖子不足与谋!”此句“与”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例3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分析“奈之何”,即“奈何之”,“奈”与“若”“如”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做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

  例3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分析“得无……乎”,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乎”为疑问语气助词。

  例3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此句中的“其”,并非代词,在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里它是疑问语气助词。“其如……何?”构成现代汉语“把……怎么样”的意思。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

  例3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分析“不”通“否”,“不是”的意思。这里译为“不是这样”。

  例36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分析“无以为乐”,即没有什么用来做乐。“无”,否定性动词。

  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将这些固定结构分为分为四种:

  ⑴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⑵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⑶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⑷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