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穿针歇后语

语文资源 2019-3-23 597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飞穿针歇后语,欢迎阅读参考~

  张飞穿针歇后语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比喻粗人细心眼

  现在比喻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瞪着

  张飞穿针的故事:

  张飞要去征战,他的妻子让他穿针引线。在妻子的帮助下,张飞才成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别人一种道理等,都不能直接告诉他(她)。

  故事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张飞的妻子提示张飞穿针。张飞的妻子没有把穿针的方法直接地告诉张飞,而是用一些军事用语提示张飞怎么穿针,这样既能让张飞学会穿针,又能让张飞学会打仗要粗中有细。

  更多关于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睡觉——不闭眼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曹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张飞穿针歇后语典故

  由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关羽的形象都有具体的描述,唯独张飞的形象只字未提,因此这就给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了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张飞是一个“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人。因此戏剧舞台上的张飞,总是黑脸,胡子满面,一身黑衣服、黑头巾,连乘坐的战马也是乌黑乌黑的。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前一句指的就是张飞不但长得胡里胡气,而且性格也十分胡莽而粗率。

  在《三国志平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刘备得补县尉后,遭定州太守的有意刁难。张飞暴跳如雷,竟将太守与夫人、衙内兵卒全部杀个精光。待督邮赶到时,张飞不但给他当胸一百大棒,活活打死他,还将他分尸六段,将头挂在北门,手脚吊在四隅角上,尔后就与刘备、关羽一起领众到太行山落草去了……

  《华阳国志》卷六对张飞的评论是“勇冠三军,俱称万人之敌”。还称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张飞的勇猛、粗鲁可想而知。

  但是,嫉恶如仇、直率干脆、胸无宿物,这仅是张飞典型个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根据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个善用智谋、细致入微,富有文士骚客的素养与气质的儒将。

  张飞(?—221)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他少时拜王养年为师,王文武双全,教张飞学文习武,对他一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养年见张飞性格从小刚烈勇猛又粗莽不羁,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开始时,张飞拿着针,“大眼珠”对着针孔的“小眼”,不知如何着手,急得哇哇直叫。王养年就在旁谆谆对他说:“你有‘大眼’,针有‘小眼’,心里就是没有‘心眼’。作为武将,既要习武,也要学文;要勇冠三军,更要谋略过人,方能克敌制胜。”说后,他就手把手地教张飞,如何将线头捻细,如何屏住呼吸,如何“大眼”对着“小眼”,再加上一个“心眼”,“三眼相通”慢慢将花线穿过针眼。最后,王养年对他说:“心别急,今天穿不进,明天穿;明天穿不进,后天再穿。今后你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多长个心眼。”

  从此以后,张飞就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安静起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可贵品质。因此在他今后的军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刘岱、释严颜,还是威震长坂桥、八蒙赚张郃等等战斗,屡建奇功,扬名三军,使常人刮目相看。因此,民间就有了“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张飞粗中有细的特点,我们还从史册记载的许多事例中可见一斑。张飞在任古城阆中县令时,碰到有两个妇人为抢一个孩子来击鼓告状。张飞升堂后细察,一位妇人长得纤弱文静,泪流满面,从内心中表现出十分痛苦的样子;一位妇人彪悍骄横,面目凶狠。二人在堂上吵闹不休。张飞沉思良久后,佯作烦躁,对二妇人说:“本官作主,你二人就在堂上各执小孩一臂,谁能将小孩拉过去至对方,我就断谁为亲母。”二妇人见说,立即奋力争抢起来,一时间小孩痛得哇哇大哭。纤弱妇人见状,恐伤小孩筋骨,就边抢边放边让;悍妇则拼其全力,毫无怜悯之情。师爷见状,示意张飞快快叫停,认为此举不妥;忤作也急忙斥责悍妇放手。张飞见此,立即怒斥悍妇:“你不顾小孩死活,全无亲情,怎为人母?”然后,转身对弱妇道:“争抢小孩,亲情所系,母子关系真相大白,小孩断与亲娘。”师爷、忤作连连叹服:“奇招!奇招!”

  公元215年,曹操命大将张郃领兵三万进攻西部的岩渠(今四川渠县),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万人迎击。两军在岩渠相持了五十余天总不见胜负。张飞突生妙计,故意引敌进一条狭窄山道。然后,率精兵绕道到敌后方发起突袭,敌人“前后不得相救”,顿时被打得昏头转向,张郃仅带十余残兵弃马而逃,十分狼狈。此仗张飞用智大获全胜。

  就是当年长坂桥上的那声怒吼,只要我们细加分析,也可看出,其中无不渗透着张飞的足智多谋与沉着冷静的本性。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战败后,张飞身边仅有二十多名士卒,他通过长坂桥后,首先将桥板拆毁了,曹军即使赶到,也一时过不了河;然后他命20名骑士在桥后树林中来回奔跑,扬起滚滚尘埃,疑似有万马奔腾的样子。自己则怒目横戈,立马于河边大喝,威迫对方:“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百万曹军赶到河对岸时,苦于一时无桥板过河,又见桥后林中尘沙滚滚,怕中诸葛亮的计策,只好忍痛撤退了。

  我们知道,如果单凭张飞的那声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咙,也是不可能惊住正在乘胜追击中的曹军威势;曹操要是知道面前仅是粗莽张飞的一则蝇头小计,并非出自诸葛亮的老谋深算,他也一定会设法乘胜打过长坂桥,活捉张飞的。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他还是中了张飞的小计。至于张飞的吼,竟惊得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于马下,而且连“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这些纯是文艺作品与民间传说中的夸张言辞,我们大可不足为信。

  张飞与刘备、关羽三位异姓兄弟,长年征战分离在外,平时只能以书信沟通关系。为了保证通信安全,张飞每次写完信,总要在常人不注意的字里行间用针打个小眼,然后滴上一小点墨水作暗号,这习惯只有他们三兄弟知道。一次,张飞致信关羽,约他攻打曹军一个据点,不料途中信使被曹军擒获,供出张飞滴墨作暗记的做法。曹操大喜,立即将信内容作了更改后,也滴了墨记派探子送给关羽。关羽接信后,只见墨滴不见针孔,知道这信是假信,立即杀了信使。事后关羽叹曰:“二弟人虽粗鲁,但精细过人,内中奥秘,惟我独知。”

  关于张飞的长相,最近根据考古发掘,也有了新的定论。据《成都日报》报道,2004年中国文物部门在四川简阳张飞营的山上,发掘出一个石人头像,高约四米,宽三米多。据当地人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张飞,在他当年驻军的“张飞营”山上雕刻的,石像还原了张飞原来的真面貌: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没一根胡须,是一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另据史学家考证,张飞膝下有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为妻。根据遗传学的观点,女儿能当上皇后,父亲的相貌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张飞也许是一位英俊的父亲。如果张飞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一副样子,他的女儿还能成为皇后吗?

  据《三国志集解》等史书记载,张飞一生还能写得一手好诗,并精于绘画、书法。我国著名学者邓拓在他的《燕山夜话》一书中,有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说起》的文章,其中说到北京出版社在印刷发行《标准习字帖》的《编后》中说:“张飞被列为了武将中的一位书法家。”南北朝时代梁陶弘景的《刀剑录》中也说,张飞初拜新亭侯时,曾命匠人炼赤朱山的铁铸成一刀,刀上铭刻“新亭侯蜀大将也”,这几个字,就是张飞亲书的。当年,张飞在八蒙山大败张郃以后,很兴奋,当场曾以石代纸,书写了《八蒙摩崖》(又名《张飞立马铭》):“汉将张飞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石。”《三国志集注》一书认为,这句话是张飞当场提笔书写的。今陕西歧山县博物馆收藏着张飞这幅手书碑的原拓本,字体、大小都与史载吻合。碑刻共22个字,用笔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充分显示了张飞的个性与风格,不失为一幅难得的张飞书法佳作。明代卓尔昌编写的《画髓之铨》中也记载:“张飞……喜雷美人,善草书。”

  从以上历史资料,我们足可看出,历史上的真实张飞,虽然骁勇威猛,但不一定粗率横莽,他能武能文,具有文士的素养与气质,实为一代可爱的儒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张飞有个客观而中肯的评论,说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爱敬君子”,说明他性格中有文雅、细腻、具有文士素质的一面;“不恤小人”,则表现了他秉性粗莽、急躁的另一面。也正因他“不恤小人”,对下属横蛮,最后招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与刘备会师于江州。但就在临出发的前夜,张飞在醉卧中被部将张达、范强乘机杀害。他们割下张飞的头颅,准备投降东吴,向孙权邀功请赏。但刚走到云阳,忽听东吴与蜀已议和,慌乱中就将张飞的头颅弃于长江中,各自分头逃命去了。究其原因,张飞的部将之所以会在大战前夕叛逆,就是因为张飞平时对部下多打骂,“不恤小人”,引起他们的极度不满,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后来,张飞的头颅被云阳的渔翁捞起,葬云阳,建张飞庙供百姓祭奠;因张飞是死于阆中的,阆中群众仰慕张飞的忠勇,葬张飞的身躯于阆中,也建张飞祠以示纪念。因此,历史上就有“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说法。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