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方法总结

语文资源 2019-3-24 553

  文言文是中考、高考必考项目,作为语文科目中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阅读文言文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别扭,一个是读不通顺,还有就是有不少文言文要求“背诵全文”。其实只要了解文言文的断句方法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后,文言文的学习就会轻松不少。

  先来看看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吧!

  文言文断句四法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检查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正确断句总的原则是:首先要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其次在断句过程中要做到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推敲原文前后的含义、分析难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再定出每一句中的标点符号。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1、从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作用、用法找出断句的规律

  (一)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等后面大多可断句。如:夫、今夫、盖、唯、且夫、哉、者等等。

  (二)感叹词等后面大多可断句。如: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等。

  (三)语气词后面大多可以断句。如: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等。

  (四)关联词除“以、而、且、与”等外,其余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五)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六)“之”字出现在句中较多,有时也出现在句尾,要仔细琢磨文意,不能轻率处理。

  (七)“于”、“以”作为介词时,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后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因此“于”、“以”后不能断句。

  2、用语法知识来断句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断。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还要留心文言文的句式规则,这些句式一般都有明显标志,掌握它们可帮助我们断句。这种断句的方法称之为“语法定夺法”。

  一般说来,多数句子是以动作为谓语的,活用作名词的动词是极少数,而谓语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在动词前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可能是主语;在动词后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词、词组不是宾语就是补语。例如: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汜上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留侯世家》)。先抓住动词“游”往上找谁“游”?显然是“张良”(主语);下找,在何处游?是“邳汜上”(宾语),所以“上”后可断。“有”往下找是“一父老”,可断。“衣”是名词动用,“衣褐”,自然点断。“至”往上看是“父老”,下是“良所”,“良所”是“至”的宾语,自然要断开。就成为:“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汜上。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可见抓住句子的动词,在前后追问,推断,是有效的断句方法之一。

  3、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对称句断句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为“修辞辐射法”。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这是典型的对偶句,断开一处,其余的就全解决了。

  4、注意特殊的词汇现象

  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断句时,须注意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例如:“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这段文字写臧洪守东郡,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时应注意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误解成现代汉语的“无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断错。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例“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词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懂得这点就不能将标点在“少小”之后,否则就不象话了。

  总之,要点好文言文的标点,必须从上述四方面进行通盘考虑,推敲。此外,还要多读文言文,以增强语感,提高点断能力,否则难免挂万漏一。

  怎样识别通假字

  通假,即汉字的通用和假借,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课文注解中的“×同×”都是说前一个字是后一个字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前一个字应该按后一个字的读音来读,并且要按后一个字的词义来理解意思。

  从通假字使用的基本规律来看,通假字的运用非常广泛,它给我们阅读古代文学带来障碍。那么怎样识别通假字呢?不妨采用三“看”加一“证”的方法。

  一、看字义。

  如果一个字所带有的各个义项在句子中都讲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这里是否用的是通假字。王引之说:“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读之,则以文害辞。”主要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所谓“怡然理顺”的“理”就是“情理”。句子的解释与翻译都必须合乎情理。情理存在于上下文之中,同时也不能违背社会生活的一般常识。

  二、看字音。

  通假字既然是“声近而通”,因此,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通音近的联系应算是极必要的条件。这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由于今音的相同就判断两字是通假字;第二是不能由于今音的不同而不论两字是通假字。也就是说“声近而通”的“声”指的是上古音而不是今音,甚至也不能是古音。所谓“音通音近”还必须包括声母和韵母两个方面。仅用“双声”(声母相同)或仅用“迭韵”(韵母相同)来确定字的通假,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

  三、看字形。

  通假是侧重在音通音近,与字形关系不大,但对于形声字来说,字音往往可以通过字的声符体现出来,所以分析字形结构也有助于识别通假现象,尤其是对后起的本字(即所谓“今”字)产生后仍然使用古字的通假现象的判别,更为直捷。不过,对于字形的分析,归根结底还得回到字音分析上。

  四、例证。

  判断通假,如果没有例证而仅仅根据音通音近还是缺乏说服力的,是不可靠的。这是由于语言文字具有社会性,古书中的通假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一对通假字一般不可能仅仅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使用。反过来也就是说,通假字的使用既然不可能只在一处,那么只有根据两三处以上相同相似的情况,才能得以归纳。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