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内容解说
《“贝”的故事》是识字单元的第三课,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两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贝”字的由来。先介绍了水里的一些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再说明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中间的四幅插图,呈现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从左到右依次是:实物贝壳图片、甲骨文“贝”字、小篆“贝”字、楷书“贝”字,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贝壳的两个作用:一是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二是贝壳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本课由一个“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甲、骨”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9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 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教学难点:
讲述汉字“贝”的故事。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学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写“贝、甲、币、与”四个字。
第二课时:字词巩固;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拓展运用,讲述汉字“贝”的故事;写“钱、财、关、骨、壳”五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 创设情境,视频引趣
● 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 品读课文,了解“贝”字的由来和演变
●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 复述“贝”字的由来和演变
●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 讲述汉字“贝”的故事
● 拓展交流汉字故事
●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 实践延伸,升华情感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较多,重在引导学生寻找汉字规律,运用读准字音归类识字、借助图片和了解字义识字,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归类识字。
从读音上来说,“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贫、品”是前鼻音。而这些字的读音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进行反复对比认读。
“漂”是多音字,在文中读第四声,“漂亮”的“漂”;读第一声时,是“漂浮、漂流”的“漂”,指一个物体浮在水面上。
(2)借助图片和了解字义识字。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有助于他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甲骨文”这个词语中,带有“甲、骨”这两个会认字。学生对“甲骨文”一词十分陌生,通过出示“龟甲”和“兽骨”图片,明白“甲骨”指的是这两个方面。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
“贝壳、钱币”这样的词语,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看图,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作简单介绍,加深印象。
2.写字教学
这一课要求会写9个字,写字前先引导学生观察,落实“三看”: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
一看结构
“钱、财”是左右结构;
“关、骨、壳”是上下结构;
“贝、甲、币、与”是独体字。
二看比例
“钱、财”是左右结构的字,“钱”是左窄右宽,“财”是“左右宽度相等”。
“关、骨、壳”是上下结构的字,“关”是上窄下宽,“骨”是上宽下窄,“壳”字是上窄中扁下宽。
三看关键笔画
“贝、甲、币、与”这四个字都是独体字,需要教师在指导书写时提醒学生关注重点笔画。
“贝”注意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
下格撇出,第三笔“竖撇”和第四笔“长点”互相呼应,写在竖中线的两边。
“甲、币”的最后一笔“竖”要稳稳地写在竖中线上。
“与”的第二笔是“竖折折钩”,第一折写在横中线上,
上横稍短,下横稍长,收笔位置在竖中线上。
写字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品读词句,知晓贝壳作用,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逐层推进。
环节一,自读自悟,了解主要内容。
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贝壳有什么作用,帮助学生对本段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环节二,品读词句,知晓贝壳作用。
第一个作用:
首先,抓住 “漂亮、珍贵”这两个词,进行换词练习,如“美丽、宝贵……”理解意思,加深印象。知道人们因为贝壳“漂亮、珍贵”,所以才会“珍惜”。
再抓住“饰品”一词,让学生看图了解意思,联系“漂亮、珍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讲述贝的第一个作用,可以借助图画,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尝试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
第二个作用:
首先,通过看图和联系实际理解“钱币”的意思。
古人喜欢把漂亮珍贵的贝壳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感知,而对于“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比较陌生。
出示古人曾经使用的“贝壳币”图片,学生一目了然。原来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就像我们使用人民币一样,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这是多么的有趣啊!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其次通过练习讲述,进一步了解贝壳的第二个作用。引导学生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讲述,也可以尝试用上“因为”的句式来讲述。
环节三,了解“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列举了“赚、赔、购、贫、货”这5个带有“贝字旁”的字。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词语,让学生交流发现,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
第一组由“财”字组成的词语。现在,不少同学的家里都有小汽车,这可是家里的“财产”。不仅有小汽车,还有房子、存款,老百姓家的财富逐年增加。
第二组是由“赔”字组成的词语。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甚至“赔本”。
第三组是由“购”字组成的词语。购买东西要花钱,采购物品要花钱,网购也要花钱,如今网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组是由“贫”字组成的词语。一分钱都没有,一贫如洗,非常贫穷,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就是用双手奋斗。
环节四,拓展延伸,看图猜测偏旁与什么有关。
出示课后第三题“看图,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通过看图,发现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猜想与金属有关,所以“镜”是“金字旁”,“铜镜”的“铜”也是“金字旁”。
再列举了一些带有“金字旁”的字,也都与金属有关,证实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看图,观察到“王字旁”与珍贵的玉石有关,教师相机告诉学生,古时候王字和玉字是通用的,三横表示天、地、人,中间的一竖表示融合贯通,“王”表示王者,“点”表示王者腰间佩戴的玉,所以“王字旁”也称为“斜玉旁”。“珍贵、珍惜、珍珠”的“珍”字是“王字旁”,表示珍贵的事物。随机列举一些带有“王字旁”的字,这些字也都与宝石、玉石有关。
4.讲述汉字“贝”的故事
讲一讲“贝”的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分步讲述,层层演练来突破。
第一步,讲述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与插图)。
其一,借助视频,激趣导入
借助播放有关海洋贝类生活的视频,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并激发学生对“贝”的兴趣。
其二,借助图片,感知贝壳的“保护”作用
贝壳不仅外表美丽,还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当外面风平浪静的时候,贝壳借助壳,怡然自得的游动在水中;而当外界发生危险的时候,壳就是贝类保护自己身体的最好武器。
其三,借助文中插图,了解“贝”字的由来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观察,学生了解到最初的“贝”字,原来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其四,借助文中插图,了解“贝”字的演变
随着时代变迁,甲骨文“贝”字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由甲骨文的“贝”字演变到小篆的“贝”字,再演变到现在写的楷书“贝”字。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用文字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每一个汉字里都蕴藏着奥秘,中国的汉字真神奇,中国人民真伟大。
第二步,讲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梳理第二自然段,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了贝壳的第一个作用,因为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第二句话介绍了贝壳的第二个作用,正因为贝壳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第三句话介绍了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第三步,借助板书,完整讲述“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