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修改文章|部编教材三年级

语文教案 2019-3-28 929

  关于选文的修改,是多年来对于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教科书编写者对符合选文标准的原作品进行删减、节录、修改后,编排在教科书中用作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常规方式。凡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特别是低、中年级教科书的选文,一般都要作些改动,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

  教科书选文的改动,是经过编写组、审查专家反复研讨的。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一定与作者商讨,征求作者的同意;对于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会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再作修改。编写组所作的修改,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原则,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以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为例,《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作品,由郑振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印。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欢地跳着舞”改为“跳舞、狂欢”,把“壁角”改成“墙角”,“散学”改为“放学”,既确保改动符合文意,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并不会造成所谓“经典的缺失”。

  又如,统编教材中很多童话和儿歌中的动物,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这是因为每位作家对自己笔下的动物态度不同,有部分作家,其创作的童话或者散文里,是把动物当人来写的,就会用“他”而不是“它”来指代自己笔下的动物。编写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习惯和感情色彩,没有对此进行修改。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