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虚构之间|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850

  “神鬼莫测,神出鬼没,鬼使神差,神机妙算,出神入化,鬼斧神工,料事如神,神通广大……”如果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很多成语带有“神”字,表达了人对神的崇拜、敬畏以及无法言表的感觉。神是人经验世界不可思议的部分,又是无限神往的天地。也许正因如此,神话才具有恒久不变的魅力。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的比例。

  一、神话的特质

  神话是人类最大的浪漫。人类渺小的身体在地上行走,想象却可让人的精神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恣肆纵横。这是创造之始,更是审美之源。神话也是属于儿童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神话,又经过编者的选择与加工,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儿童文学的特点。

  神话也是契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化载体。神话故事中所讲述的神迹、民俗、节庆等生活情景,又或是关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的自然景观,具有游戏的意味、幻想的品格、诗意的境界,完全契合当下儿童的心理特征。

  例如,在中国神话中,女娲创造了人类,当人类遭受天塌地陷的灾难时,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也是她,像任何一个母亲对儿女的保护和关爱一样,女娲奋不顾身。《女娲补天》的故事里有多少神奇的想象啊:天会漏出窟窿,喷出火焰;雨神掌管着下雨,有着热心肠;补天要用五彩石,五彩石要冶炼成液体,液体要冶炼五天五夜。补天很艰难——造船,求雨神,找石头,炼石头,女娲要有多大的本事?补天也容易——女娲把液体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补天也可怕——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补天也可爱——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而结尾,往往正是中国神话最温情最美丽的一笔。补天的五彩石化作满天的云霞,神秘,缥缈,美丽,远古神话变成仰头可见的真实。真邪?幻邪?那是我们全凭想象却又似能眼见的神话。如同《夸父逐日》中,那个发誓要抓住太阳留住光明的夸父,终于在太阳的余晖中倒地长眠。出人意料的是,他化作大山,手杖化成桃林一片。突如其来的惊喜,冲散了人类还没孕育成形的哀伤,就开始欣喜和微笑了……夸父是远古的记忆,太阳、大山、桃林却真真切切在人间;亦如《盘古开天地》中那个开天辟地,累得倒了下去的盘古,他的身体变成了宇宙万物:天地四极,人间四季,风云雨雪,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盘古远在天边,盘古近在眼前。我们的祖先有本事想象天翻地覆、火热水深,也有本事描绘安静祥和、温情浪漫。

  无独有偶。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造人的天神,同女娲一样,他也用泥捏出人形,给人以生命,以灵性。他们都是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时,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盗取天火。《普罗米修斯》中有多少令人难以置信的想象啊:

  惩罚可以是那样残酷:在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何其残酷、何其恐怖!变本加厉的是,宙斯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这何其血腥、何其邪恶!

  原来生命可以是那样强韧:不吃不喝,不眠不动,风吹雨淋,不屈,不死!啄吃肝脏,再长再吃,再吃再长,不屈,不死!酷刑无所不用其极,想象无所不用其极。刑而不死是为神!

  神话可以风格迥异:古代北欧神话的壮丽、严峻,古代希腊神话的丰富、生动…… ;天神也可以有各种性格:宙斯的残暴和淫威,火神的仁慈和软弱,普罗米修斯的正义和倔强,大力神的大胆和无畏……

  女娲和普罗米修斯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他们造人、救人体现了“神性”的威力,在情感上又表现出十足的“人性”,想象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二、神话教学的误区

  《女娲补天》和《普罗米修斯》两则神话故事,无疑是东西方神话的杰出代表。东方的含蓄与浪漫,西方的直白与刚硬,在两个神话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神话以课文的样子走进课堂教学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神话不见了,现实出场了。这恐怕是神话教学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我们不妨看看两个神话故事最常见的教学片段。

  《女娲补天》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块钢铁冶炼成液体,大概需要2000 摄氏度的高温。可以想象,能把石头炼成液体,神火的温度肯定——

  生:也很高。

  师:夏天我们这儿最高温度也就38 摄氏度多,烧开的水是100 摄氏度,让你们在这高温的神火旁边呆一秒钟,你受得了吗?敢不敢呆呢?

  生:不敢。

  师:可是女娲却要在这几千度的神火旁呆上五天五夜。此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个——

  生: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女娲。

  《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段: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

  生:普罗米修斯,你真勇敢!

  生:普罗米修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现在还吃生冷的东西,度过漆黑的漫漫长夜,挨过寒冷的冰天雪地……

  师:普罗米修斯会怎么说?

  生: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两个教学片段,一个是用人的生活经验去体贴天神,一个是大步跨越虚构去谈论现实。姑且不说有多少共性可以感同身受,有几分可能可以彼此沟通,且看两个片段的目标,无不聚焦在女娲和普罗米修斯的道德层面或者精神层面,这就已经偏离了语文本身。这两个教学片段在如今的神话教学中并不是个例。

  用现实的道德解读神话常常会感到无能为力,因为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从现实到虚构。在神话里面,固然有人一直向往的强大和力量、正义和希望,但如果把它们视为普通故事,再如果按照现实的样子去剪裁这里面的道德意义,错过的,将是它们身上所有的想象力。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我们唯一需要的态度就是把神话当成神话来读。

  三、神话可以怎么教

  走出道德的藩篱,才可以仰望和欣赏人类的想象之果;挣脱内容的羁绊,才会看到神话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魅力。

  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写作文要大胆想象。想象到底可以有多大胆?《女娲补天》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那么,让学生阅读故事,交流自己感到神奇的地方,让他们走进字里行间,尽情地提问和发表意见,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故事开头“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女娲救人类,也暗示了另外一个神话故事可以就此展开。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提出自己的疑问,阅读《女娲造人》,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如果愿意,还可以欣赏曹雪芹于《红楼梦》中的相关想象: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补天的“五彩石的液体”,在曹雪芹处,变成了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一块无用之石,历尽人间幻境,一部《红楼梦》由此诞生。这是神话的种子,在曹雪芹心中长出的参天大树。我们为什么不把这样的种子,同样种在学生的心田呢?

  《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和情节简单有序,语言和情绪紧张激烈,教师则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朗读与复述。同时,故事中有许多让人疑窦丛生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入更深入的阅读:宙斯为什么不让普罗米修斯把火给人类?盗火要受那么残酷的惩罚吗?别的天神为什么不同情人类呢?大力神不怕宙斯的惩罚吗?普罗米修斯真的获得自由了吗?火真的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吗?……每一个问题,都散发着书香,指引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迷人小径,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路上探索未知、走得更远。

  当然,还可以推测想象故事的发展:大力神救了普罗米修斯,宙斯会怎样?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大胆想象续写;还可以评价故事中出现的诸神,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判断和评价的阅读能力……显然,有不少教师已经这样做了。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