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的七个“走向”|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9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界定,既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语文试题的命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就目前小学语文试题来看,要想更充分凸显上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试题命制应多在七个“走向”上着力。

  一、从零散走向整合

  例一: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诗中有景,如:“____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诗中有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赠汪伦》)

  诗中有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有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学习需要识记,尤其是优秀诗文。但考试不能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而应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积累。目前,许多语文试题对考查的内容不进行统整,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学生要应答这类试题,只有死记硬背,这也反过来固化了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记忆。上例是一道考查学生学习古诗情况的试题,用统整的方式,将诗词按照“有景”“有情”“有趣”等分类,利于凸显诗词特点,在考查学生记忆的同时,更考查了学生对诗词文学体裁规律的感悟,特别是归类整理、掌握规律、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能力。这样的整合性试题,能促进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回归建构,落实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思维的训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梳理归类,构成体系,一定更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纳与消化。

  二、从积累走向运用

  例二:对下列对联,按要求选择并写明理由。

  1.消息联通九万里外,往来不过一刹那间。

  2.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3.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4.巧手度处,天衣无缝;匠心裁来,长短合身。

  5.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有一位师傅要开理发店,请你帮他选择对联,你会选(   )。这副对联中的哪些字眼让人一看便知是理发店?

  对小学生来说,积累是必要的,学习语言应该重视积累。但是,我们的语文试题如果仅仅止步于对积累的考查,很可能带来教学的囫囵吞枣,特别是一些名言、警句、对联、谚语、歇后语等的教学,教师为了应考,往往可以不进行教学,只简单地让学生进行记忆与默写即可,十足的“背多分”。上题结合社会生活,考查学生对所积累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是能力的考查,在出题水准上往前迈了一大步。学生如果要正确应对该试题,学习时就不能仅仅止步于积累,而是积淀,将所积累的东西消化为养料吸收,才能逐渐达到自能反应的程度。其实,积累的目的是运用,积累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看积累的东西是“活”的还是“死”的,能否把“消极的语言材料”变成“积极的语言材料”。好的测试题也会促进我们教师教的改进与改善。

  三、从知识走向方法

  例三: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①乃:就。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③潜:暗暗地,悄悄地。④野径:乡间小路。⑤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⑥锦官城:成都。⑦花重:花因沾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结合注释说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的意思。

  2.这首诗中,最能表现春雨特点的诗句是()。

  3.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画一处。)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例四:将古文与课文对比读,完成练习。

  【古文】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ǚ),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课文】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古文】中“袂”的意思是________,“不肖者”的意思是________。

  2.在【课文】中用“________”画出“比肩继踵”意思的文字。

  3.“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表面上是说________,实际上是说________。

  4.晏子在这次与楚王的交锋中巧妙运用了“偷换概念”的语言艺术:楚王在“齐无人耶”

  中的“人”指的是________;晏子在“何为无人”中的“人”指的是________;晏子最后说的“上等人”“下等人”中的“人”又指的________。(分别选择“人才”“人数”填在横线上)

  5.【课文】中有一段话是【古文】中没有的内容,请在【课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加上这段话有什么好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上面两道题充分体现与尊重了这一精神。例三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注释,让学生凭借注释读懂古诗;例四提供了文言文的现代文课文,类似于给学生提供了注释与工具书,学生借助“课文”能够很好地读懂文言文。这种试题,考查的不是知识,而是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方法,并且是常用的方法。这类试题,能够改善教师的教学,教师会“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学生也能掌握适切而实用的读书方法。

  四、从封闭走向开放

  例五:读过这四本书吗?将书名与故事情节一一对应。

  《夏洛的网》英子结识“疯女人”

  《城南旧事》杜小康在校门前摆摊卖货

  《草房子》“我”遇见马克·吐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弗恩救下小猪

  例六:读了《匆匆》一文,我想用“______”这句名言来提醒自己莫让时间“匆匆而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些都在强调语文学习与运用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试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至少要体现出这几个方面来:一是向生活的开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重大事件,并在其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件时,重点是关注事件当中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时时学习、积累。二是内容选择的多样性。例五是考查学生课外的阅读情况。考查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语文试题命制者的高度重视,但这类题普遍的命题方式是“你读过什么书?写出书中你喜欢的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来”,于是师生摸准了这类题的解答捷径——背,结果是读和没读者考查结果一个样,失去了考查的价值。例五从书中随机选择一个故事情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查,这样,没有阅读者是很难解答的。当然,甲教师命题可以选择上面这些故事情节,乙教师命题可选择另外一些故事情节,丙教师命题还可选择其他的故事情节,内容的选择十分开放,但考查的指向一致。三是试题解答的多元化。虽然“雪化后是什么”的反思远去,但“不能让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维”已成为共识。所以,越来越多的语文试题追求答案的多元化,体现学生的个性。例六便是范例,虽然也是在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为学生的解答提供了多样可能,只要适切即可。

  五、从教师走向学生

  例七:学校有以下几位老师参加你们的毕业联欢晚会,需要请他们每个人给大家讲几点毕业赠言。你准备怎样安排他们的讲话顺序?请罗列出你的安排顺序,并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张全明 刘晓棠 王筠

  朱家琳 丁世山 詹天一

  语文教学“为了谁”的问题探究,其实也应引入语文试题的命制中来。语文试题的命制“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为了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命制语文试题,却是站在教师的视角:我想考什么、我觉得该考什么;我认为应该这样命题、我想这样命题,等等,一句话:想当然耳!学生主体被消解、屏蔽,只能被动答题,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七是很好的示范,也指明了方向:语文试题的主体要从教师走向学生。该题贴近学生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这一试题,设置了一个活动场景,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拥有安排教师讲话顺序的权力。要使讲话顺序符合礼仪,学生需要作出适切的安排。如何安排呢?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如拼音排序、笔画排序等。

  六、从内容走向形式

  例八:“深浅”这个词由意义相反的“深”和“浅”组成,下列词语中形式完全与它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中外水火红绿长远

  B.好坏死活后退春秋曲直

  C.出入开关厚薄东西装卸

  D.正反前后快慢良莠运输

  例九:请为你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种特产(如龙珠茶、香绸扇、中药材等)和一处名胜(如汉丰湖、雪宝山、花仙沟等)各设计一句广告语。

  例十:在课内外阅读中,你一定结识了许多可亲可敬的人物,请你模仿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介绍一下令你最感动的人物。(60字左右。)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词:……

  感动你的人物: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不仅关注内容而且关注形式,已成为学界共识。因此,我们的语文试题也应该作出相应的改进。以试题为载体,引领更多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文本内容,更关注文本形式,让语文教学真正“务本”,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语文教育的质量。上面三道题都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例八考查学生对词语构成的初步感悟,看似难度大,但有“例子”可借鉴,且寓学生熟知的“反义词”知识于其中,学生完成应当不难。例九中,内容是学生熟知的,要求用“广告语”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十直接提供可借鉴的语言形式,让学生仿写。三个题例,都指向了语言形式的运用,这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有效果的。

  七、从泛化走向聚焦

  例十一:拔河比赛就要开始了,六(1)班的队员们都很紧张,担心不能为班级争得好成绩。假如你是这个班的班长,请你写几句鼓励大家的话。(要求:一是要引用熟悉的经典语句或者事例,二是要达到鼓励的目的。)

  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语文试题也受此影响,非语文、泛语文的试题充斥着语文试卷。语文试题必须从泛化走向聚焦:聚焦语文的本体属性,凸显浓浓的语文味,考查的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等。上面这道题,一般会认为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好试题,但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要求,你可以说是一道语文试题,我也可以说是一道品德试题,或者什么试题也不是。可一旦有了“一是要引用熟悉的经典语句或者事例,二是要达到鼓励的目的”的要求,就贴近语文考查了。既要求有表达的方式——要引用熟悉的经典语句或者事例,又关注了表达的效果——要达到鼓励的目的。

  语文试题遵循以上七个“走向”,必能更好地、灵活地、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可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