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建议|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779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较多,可让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自己借助拼音拼一拼、读一读生字,培养学生自主正音的习惯。其中“嗓”是平舌音,“扯、爪、神、猪、受”是卷舌音,“神、骗”是前鼻音,“嗓、抗、趟”是后鼻音。教师可通过组词辨读,帮学生正音。比如,“嗓子—伤口”“神气—生气”。

  多音字“转、闷”,可以先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再联系旧知识进行拓展补充。

  

  可结合词语,适当讲解不同读音的含义,比如,“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围绕一个中心运动,读zhuàn。“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èn;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

  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

  (1)联系熟字,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比如,“嗓—桑”“神—伸”“违—围”。

  (2)加一加:“扯、猪、纳、闷、骗”均可以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

  (3)与熟字比较:如“瓜—爪”“爱—受”“霞—假”。

  2.写字。

  本课要书写8个字,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归类指导书写。

  “物、眼、神、活、猪”5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注意“神”字是示字旁。学生第一次写到带有“礻”的字,教学时,可与《大禹治水》中写过的带有衣字旁的“被”作比较,发现偏旁书写上的异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相同,“礻”比“衤”少了一个撇。

  “食、爷”是上下结构的字。两个字上部的撇和捺写得舒展。需要注意“食”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爪”是独体字,笔顺是撇、撇、竖、捺,注意第二笔撇是竖撇,第三笔是竖。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主要由动物对话组成故事,动作、神态描写也比较多,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本课的朗读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读正确,读通顺。

  全文带有拼音,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故事读正确。教师在初读检查时随机正音指导。可以指导学生读好一些轻声的词语,如“狐狸、嗓子、爪子、尾巴”;一些四字词语,如“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撒腿就跑、信以为真”。在正确读词的基础上,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导学生读通顺。

  二是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文中的主要角色是老虎和狐狸,它们之间的对话个性鲜明,值得朗读和体会。尤其是狐狸说的3次话,更是层层递进,步步推升,应重点教学。

  第一处(第二自然段):可联系文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狐狸的处境。做做“眼珠子骨碌碌一转”的动作,想想狐狸这时候会想什么;联系生活想象“扯着嗓子”说话时声音音量放大和音调提高,并且把每一个字都拉长了说话的样子,指导学生读出狐狸虚张声势的语气。语气可高亢洪亮,略带震慑力。

  第二处(第四自然段):前后没有提示语,可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判断这句话是谁说的。在指导朗读之前,要帮助学生先读懂句子的意思,理解狐狸是在用“老天爷”吓唬老虎。朗读时,突出狐狸表达的意图,重音放在“老天爷”“违抗”“命令”“多大的胆子”等关键词语上。引导学生想象狐狸说话的神情、动作,边做动作边表演,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第三处(第六自然段):狐狸“摇了摇尾巴”,可以体会到它已经有了十足把握,能让老虎上当受骗。因此,朗读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提示语,猜测狐狸当时的想法,读出它炫耀的语气。

  老虎说的话只有第三自然段一处,可以通过提示语,引导学生体会老虎的心情,说说老虎为什么“一愣”,体会它的纳闷和迟疑。“为什么不敢?”一句既要读出老虎的威严,又要有诧异、吃惊的样子。

  除了对话之外,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其他语句也非常精彩。教师可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童话角色,读好课文。比如第七自然段中,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以及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教学时可以配合插图,安排学生体会、表演,读好句子。

  三是读好小动物们的反应。

  课文没有具体写到小动物们的语言,但它们的反应已从课文中的语句中体现出来,如“纳闷、撒腿就跑”,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体会小动物们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2.理解运用。

  狐狸是如何欺骗老虎的,“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问题。

  抓住狐狸的特点,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如何?

  (老虎很饿,狐狸被老虎扑住,逃脱不掉,随时会被老虎吃掉,非常危险。)

  (2)狐狸为什么说“你敢吃我”?而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

  (“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说明狐狸装腔作势,同时也在试探老虎。)

  (3)“百兽”有没有包括狐狸和老虎?为什么?

  (狐狸不包括在内,因为它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老虎在“百兽”之内,是在狐狸的“管理”之下的。说明狐狸很狡猾。)

  (4)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立刻逃走?

  (当时老虎还不太相信狐狸,可以随时抓它回来,所以狐狸只能继续骗老虎,不然难以虎口脱险。)

  (5)狐狸为什么说“我带你”而不说“我跟你”?

  (“我带你”说明狐狸拿出管理百兽的架势,与下文老虎跟着狐狸相呼应。)

  抓住老虎的特点,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当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时,老虎怎么样?

  (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说明它非常凶恶,而且非常饿,能随时把狐狸吃掉。)

  (2)老虎对狐狸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从想吃狐狸,到“一愣”,再到“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接下来“半信半疑”,最后是“信以为真”。说明狐狸的谎言完全欺骗了老虎。)

  针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1)百兽们被吓跑的原因是什么?

  (2)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故事?

  (从课文第八、九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比如,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摇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百兽“撒腿就跑”。教学中,教师应将词语教学与理解故事结合起来。建议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观察插图、做动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狐狸走路时的表情、动作;也可以请学生来当当狐狸,演一演它的样子;甚至可以截取动画片中的相应片段,供学生观看理解。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可以借助文中的句子理解。比如,先让学生在文中找直接解释这个词语的句子:“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想想成语中“假”“威”所对应的意思,初步理解成语。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了解成语表达的引申意义。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并进行表演,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内化。本题中的词语是从狐狸带老虎吓退百兽的故事情节中提取出来的,生动地表现了老虎和狐狸当时不同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分步骤进行,以降低难度。

  (1)分一分:回忆故事内容,根据文中角色,将5个词语分成两类。

  (2)想一想:这些词语出现在故事的哪些环节?根据故事的先后顺序,给词语排排队。

  (3)演一演:先用动作分别演一演这5个词语,然后分角色连起来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资源

  《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片段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