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懂漫画故事
借助前5格漫画及课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讲清每幅图的意思。教学时可分步训练:首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每一幅图,看懂每格漫画上的内容;再把5格漫画连起来整体观察,大致了解漫画故事;接着出示漫画图片,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讲清图上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第三步,练习给每幅图加入对话,如爸爸妈妈的对话,爸爸与儿子的对话,妈妈与儿子的对话等,在讲述中做到符合图意、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可相机补充;第四步,把5幅图连起来,连贯地讲述故事。
二、想象故事结尾
最后一幅图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先请学生想一想后来发生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由小组长综合组员的建议,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想法在全班交流,集体评价哪个想法最有趣;最后教师出示原图揭晓,并出示漫画题目《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讲述故事。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表演漫画故事。教师提示表演时要注意模仿漫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要加入人物的语言。集体当小评委,从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推荐阅读漫画《父与子》。
奖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认真听的同学一起欣赏父与子的漫画。课件呈现几组漫画,教师不做讲解,推荐学生阅读这本漫画。
3.课后语言实践:给爸爸、妈妈讲漫画故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课堂实录片段: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欣赏了这组漫画。现在,我们再来仔细欣赏每幅漫画,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生1:我看到图上画的是在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在家里正准备吃饭,可是儿子不在。
师:这位同学看清了图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他们正在做什么。说得多清楚呀。而且他有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竟然知道空着的那个座位是儿子的,老师想问一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看到后面的漫画知道的。
师:对,欣赏这样一组漫画要把图画内容连起来,才能看明白。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2: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要准备吃晚饭了。可是儿子不在。于是,妈妈让爸爸去叫儿子来吃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位同学补充的内容正是图上妈妈的动作,他联系后面的图画看懂了人物的动作。谁还有补充?
生3:晚上,在家里,妈妈做好了丰盛的晚饭,爸爸也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了。可是,儿子去哪儿了?妈妈对爸爸说:“你到儿子的房间去看看,他在做什么。让他快点来吃饭。”
师:瞧,这位同学多么善于听。他向前两位同学学习,说清了图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而且还观察到人物的动作,甚至他还想象到他们之间的对话。他这样就把这幅图说清楚了。老师要为他颁发“最佳语言表达奖”。
(课件出示奖状,颁奖词:观察认真,表达清楚。)
教师依次指导说清其他4幅图的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人物动作、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看懂了每幅图的内容。下面我们把这5幅图连起来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准备时间两分钟。学生自由练习。
片段二:
师:其实这组漫画一共有6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需要我们来发挥想象,给这个漫画故事加一个有趣而又合理的结尾。自己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结尾与同组的同学交流。完成后,组长组织大家推荐本组最有趣的一个结尾。
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来交流你们所设计的最有趣的结尾。
生1: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回到房间一看,爸爸正坐在椅子上等着他呢。儿子奇怪地问:“爸爸,你怎么不吃饭呀?”爸爸微笑着说:“吃饭等人的滋味不好受吧?”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结尾有趣吗?
生2:我觉得挺有趣的,爸爸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了儿子。
生3:我们组也是这样认为的。
师:设计得好,爸爸借这个小插曲教育了儿子。还有哪组来汇报?
生4: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走到房间发现爸爸不在这里,他到处找,终于在书房看到了正在工作的爸爸。儿子吃惊地说:“爸爸,您怎么不去吃饭就开始工作了呢?”爸爸也吃惊地说:“什么?我不是吃过饭了吗?”
师:真不错,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工作忘我,比较“健忘”。谁来评一评?
生5:我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挺有趣的。而且这个故事里的爸爸有点像牛顿,牛顿请客人吃饭,结果他自己忘了吃。
生6: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儿子走进房间,看见爸爸也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自己刚才看的那本书。因为第三幅图上画着,儿子走出门去,爸爸却弯着腰看起了地上那本书,所以我们觉得爸爸也被书迷住了。
师:掌声鼓励,他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