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读的皮亚杰教育经典|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890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文化巨人。中学毕业后,皮亚杰在纳沙泰尔大学主修生物学,1915年获学士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皮亚杰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学习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诊断,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变态心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和科学史。皮亚杰先后执教于纳沙泰尔大学、日内瓦大学、洛桑大学,并兼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由于学术上的卓越成就,皮亚杰曾获伊拉斯谟奖、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桑代克奖。美国的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2年第6期刊登了“20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评选结果,皮亚杰排名第二。[1]

  在中国,卢濬是研究皮亚杰的先驱之一。卢濬(1915—2019)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曾跟随皮亚杰学习儿童心理学。作为皮亚杰在中国的嫡传弟子,卢濬较早在国内传播并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发表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阿耶简介》(《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心理科学》1983年第2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说》(《心理科学通讯》1985年第3期)、《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受到挑战》(《心理科学》1987年第1期)、《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研究》1989年第5期)、《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学术探索》1994年第2期)等一系列文章,堪称研究皮亚杰的权威。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由卢濬选译,收录了八篇文章,集中反映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教育思想。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独特理论,它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主要阐明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构和心理起源等问题。发生认识论探讨多门学科中的认识论问题,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为了使原先是纯哲学的认识论课题能够用实验手段来加以验证核实,皮亚杰独具匠心,找到儿童心理学这个分析性工具,使得发生认识论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与所有的人类科学都发生关系的独立科学。”[2]《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中的前两篇文章《一种发展的理论》《发展与学习》概述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认识决定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以主体的动作(活动)为中介。动作是外显的行为,运算是内化的行为。要认识一个客体,主体就要对它施加动作,改变它。在改变客体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图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种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主体将客体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一种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调节认知结构以适应客体,是一种质的变化。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成熟,主要指生理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二是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三是社会传递,指语言传递或教育传递;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四个因素中,皮亚杰认为最重要的是平衡,“它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个调节过程就是发展的根本因素”[3]24

  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性质各异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皮亚杰一生的活动都与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的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全球性的,但他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专业的教育家,而是研究人的成长问题的心理学家”[3]69,“心理学家的任务,最重要的是给教师们提供能够应用的事实,而不是代替教师并指点他们”[3]237。《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中的后六篇文章,即《新方法,它们的心理学基础》《现实世界中的教育权利》《1935年以来的教育与教学》《教育往何处去》《数学教育评论》《皮亚杰谈创造力及教育改革》均与教育关系密切,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笔者从中撷取几点,略做论述。

  (一)教育要以心理学为基础

  尽管现代教育学不是从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但皮亚杰认为“是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精神,也是它所运用的观察方法推动着教育科学从纯科学的领域走向学校实验领域的”[3]39。心理学应成为教育的科学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传统教育把儿童看作小大人,认为他们和成人一样地推理,具有和成人一样的情感,只是缺乏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知识。皮亚杰经过长期的研究,用大量的实验材料证明儿童和成人在认知上的确不同。基于此,皮亚杰提出:“一切智力的养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3]61“新的教育方法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用可以为不同年龄的儿童所能同化的形式,把教材教给儿童。”[3]44根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编排教材结构、设置课程顺序,可以加速儿童的心理成长。

  二是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强迫的活动是违反心理学的,一切有成果的活动都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同化是学习的根本,而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方面。和成人一样,儿童的活动是受兴趣规律支配的。通过研究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皮亚杰发现,数学成绩差的儿童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常常能够成功。“……如果注意到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用这一方法消除了他们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产生自卑感的情绪抑制,那么,所有正常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数学推理能力。”[3]90

  三是中小学教师要接受基本的心理学训练。所有教育教学的问题都与师资培养有关。没有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教师,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枉然,所以教师的培养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性问题。皮亚杰建议:“各级教师都要受到完满的大学教育,因为假若教师认真对待,学生越年轻,教学中的困难就越多,这就像培养医生一样。在完满的大学训练中,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特别要有足够的心理学训练。”[3]221心理学训练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包括亲自进行研究。

  (二)重视儿童的活动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摹本”[3]17,“关于物体的认识,并不是由于该物体的静止的心理复写而形成的,乃是由于使它发生变化,并且对这些变化的过程有所了解而形成的”[3]1,“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当他面临外部困扰时,他就要有所反应,以求得补偿,从而使他趋向平衡”[3]23。因此,皮亚杰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知识。“没有这一活动,就不可能有使受教育者发生明显转变的教学法和教育学。”[3]30皮亚杰提倡在教学中运用活动法,给儿童或青少年提供自发探索的广阔天地,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而作为组织者的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儿童或青少年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做出积极的努力;并且,皮亚杰用“理解即发明”[3]215一语概括了活动法的基本原则。

  (三)重视合作意义的社会交往

  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普遍现象,他们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不能分化主观和客观。儿童如果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是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的。因此,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皮亚杰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社会交往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状态,促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皮亚杰尤其重视合作意义的社会交往。他说:“……为了培养儿童的这种推理的活动,需要有一种周围的社会结构,不仅要求有儿童之间的合作,也要求有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合作。”[3]58儿童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他们交流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个人之间的自由合作,也就是说,在学生之间,而不仅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就不能进行在实验动作和自发探索形式下的真正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不仅以不断的互相刺激为条件,尤其重要的是互相控制和批评精神的锻炼。”[3]9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博大精深,“发生认识论的主题没有过时,而且永不会过时”[4]。发生认识论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现、挖掘。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途径是读《皮亚杰教育论著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博登(M. A. Boden)教授曾说:“去读皮亚杰吧。记住,他经常含糊不清且时有错误,对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复杂性的依然朦胧的方面,他似乎有所察觉。然而,是的,去读皮亚杰吧!”[5]

  参考文献:

  [1] 孙晓敏,张厚粲. 二十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Ⅰ)[J].心理科学,2003,26(2):343-345.

  [2] 程利国.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原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20.

  [3]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李其维,弗内歇.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若干问题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5):3.

  [5] 博登.皮亚杰[M].谢小庆,王丽,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45.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