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方式|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93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已于201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1958年以来的历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均采用了“先学拼音再识字”的编排方式。此次“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为先编排一个集中识字单元,再编排两个拼音单元。这一变化,引起了教师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方式,是编写组综合考虑汉字与拼音的关系、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的功能、识字教学的历史经验、一年级的教学实际等因素后作出的科学设计。

  一、强调汉字的重要性,使拼音回归到合理的定位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字是最主要的传递书面信息的工具。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识字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汉语拼音是标注汉字语音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识字,说好普通话。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也是从这一年起,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次依据《汉语拼音方案》编写了单独的拼音单元,安排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内容以前,这种模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但在当今中国,拼音并未成为通行的独立于汉字之外的文字系统。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有阅读注音汉字读物(甚至纯拼音读物)的现象,拼音有类似于“拐棍”的作用,但这是识字量不足时采用的权宜之计,最终目标还是希望学生扔掉拼音这个“拐棍”,过渡到阅读纯汉字读物的模式。

  总体上看,拼音居于从属的地位,重要性弱于汉字。“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识字,有利于强调汉字的重要性,使拼音回归到合理的定位。

  二、开篇第一单元凸显文化意味,展示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往往会成为一代国人的共同记忆。尤其是一年级上册开篇的内容,更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

  例如,民国初年入学的国人,到了老年仍会记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1] 这样的开学第一课。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入学的学生,至今仍会记得小学语文开篇的课文:“开学了。我们上学。”[2]

  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开篇第一个识字单元中,安排了传统意味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以及意境典雅、语言优美的《对韵歌》,还有可以时常念诵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等经典语句。这种编排,有利于凸显教科书的文化意味,增强国民的文化素养,使新一代人拥有更具文化水准的共同回忆。

  在这个单元中,除了重点落实的识字、写字内容外,也安排了初步的文本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在语文园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中,还开展了初步的课外阅读指导。上述安排,基本涵盖了小学语文最主要的“听、说、读、写”的学习内容。相较于“拼音在前”的编排,“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识字在前”的编排,更能让学生感知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继承“无注音状态下识字教学”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存在“直音”“反切”等注音方法。明清之际产生了最初的拉丁字母式注音系统。至20世纪,中外研究者创制出多种拉丁字母式、汉字笔画式等形式的注音系统。但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无注音状态下识字教学”始终是主流。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三百千”蒙学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带读、学生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忆汉字语音。

  从近代教科书产生至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主流教科书出版机构出版的新式语文教科书,并没有在小学起始阶段专门安排一个学习注音系统的单元,给汉字注音的也仅在少数。在此期间,以教师带读、学生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忆汉字语音仍是普遍现象。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识字编排,希望融合各种有效的识字方式。这些“无注音状态下识字教学”的历史经验,有其特殊的价值,应当被当代的语文教科书所继承。

  四、充分考虑一年级的教学实际

  (一)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一年级刚入学的阶段,是从学前到正式义务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既有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此阶段,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障碍较多。

  一方面,相比汉字,汉语拼音的抽象性更高;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儿童,在学前阶段,或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或是通过童书的阅读,或是通过大众媒体、街道招牌、户外广告等,多多少少接触了一些汉字,甚至有一定的汉字积累,尤其对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构字能力较强的“基本字”不太陌生。因此,在学生既有基础、学习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先学少量基本字”的难度低于“先学拼音”的难度。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开篇的集中识字单元,选取的文本主要由“基本字”构成,所要求认的字更是字频最高的一批汉字,有意识地勾连学生学前的汉字积累,有助于放缓起步阶段学习内容的坡度,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二)模拟实际阅读,文字解码方式多样化

  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从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拼音部分开始,到二年级上册,都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

  然而,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将越来越多地接触未标注拼音的纯汉字读物。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学生就不能仅仅借助拼音对遇到的生字、难字进行解码,而应该学习多种识读汉字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拼音单元前编排的识字单元,未标注拼音的文本比较符合学生真实遇到的阅读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没有拼音帮助下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习多样化的文字解码方式,减轻将来对拼音的依赖。

  (三)利用第一单元所学的汉字帮助学生学习拼音

  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其实,汉字帮助学习拼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教学拼音时,教师常常会将音节与口语中的常见词语相关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际上,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音节与第一单元学过的汉字相关联。如,教学音节rè、hé,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所识的汉字“日”“禾”;音节拼读有困难时也可以翻看第一单元所学的汉字。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先安排一个单元的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借助汉字学习拼音,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价值。

  五、结语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先识字再学拼音”的编排方式,对已经习惯先教拼音再教识字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教师要充分利用拼音之外的多种方法提示字音,如反复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

  由于暂无拼音的帮助,学生容易遗忘第一单元所识的汉字。教学第二、三单元时,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巩固和复现之前认识的汉字,避免回生。如,教学音节时,要多利用已学的汉字帮助拼读(这本身也是在复习汉字);教学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栏目时,可对教材中提供的“拼音与识字综合复习”的范例进行拓展,尽量涵盖全部已学的汉字。

  参考文献:

  [1]庄俞,蒋维乔.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2]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