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经四年磨砺推出的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经四年磨砺推出的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内容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元素。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谈到:整个小学12 册共选编优秀古诗文124 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统编教材增加55 篇,增幅达80%。优秀古诗文增量之大,令人惊喜,可谓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强有力的“中国风”,笔者以一年级教材为例予以说明。
一、插图体现中国元素
鲁迅先生曾经对书籍的插图有过精辟的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教科书中的插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理解语言文字,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选用了大量具有浓厚中国意味的插图。这些插图像不说话的精神导师对儿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例如,一年级上册《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采用的是傅抱石先生大气磅礴的山水写意画,与教材文本和谐呼应,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剪窗花》,插画内容是传统剪纸“喜上眉梢”和“福娃抱鱼”,色彩艳丽,画面喜庆,让人喜不自禁。又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春夏秋冬》的插图以中国所特有的扇面为造型,与教材对韵的传统识字形式相互映衬;识字课《姓氏歌》和《人之初》是由传统蒙学《百家姓》和《三字经》改编,配图则采用了中国画,风格和谐统一;《字谜》一课采用了一幅儿童逛传统灯会猜灯谜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中国传统节庆气氛……教材中所有古诗词的配图都采用水墨画,与经典诗词相配,意韵和谐,相得益彰。翻开统编教材,充满中国元素的插图,俯拾皆是。这些插图的安排绝非仅仅在于帮助儿童学好语文,而且是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宝贵资源。教师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时,应该珍惜这样的教学资源,不要轻易放过。
二、选文凸显中国文化
记得在几年前,由于某版教材改编时欲将某些传统革命教材和经典文学作品删除,选入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教材,而引发了社会关注和网络热议。在笔者看来,采用流行一时的歌词替代经典文学作品,实在是国语教学的悲哀。教材的选文是严肃而极其慎重的工作,必须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选文必须是经受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文学,而非一时流行的时文。教材既要有利于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文字,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主编温儒敏教授用这样几句话精练地概括了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变化: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减少了;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了。在一年级教科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以下变化。
(一)以传统文化为选文背景
一年级上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的选文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编排背景是《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的经典语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展现人与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两篇选文表达的意义又各有侧重。例如,《天地人》前三个字“天、地、人”说明了人与天地的关系: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间才有人类生存。后三个字“你、我、他”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尊重。而《金木水火土》的文本表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道家文化背景,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体现的是古代的一种物质观——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文本中“一、二、三、四、五”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教师研读文本时,应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才能有意识并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这样的识字课,不仅仅是为识字而教,而是赋予汉字教学文化传承的使命,于是教学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二)以传统文化为诵读内容
统编教材极为重视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新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日积月累》两个栏目。一年级安排的《和大人一起读》内容有传统童谣《水会飞》《春节童谣》《谁和谁好》《妞妞赶牛》《孙悟空打妖怪》《剪窗花》等。朗朗上口的童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不仅易于儿童积累背诵,更利于对儿童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春节童谣》引导学生感受到传统佳节春节习俗的美好,《剪窗花》让儿童了解了剪纸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孙悟空打妖怪》为儿童开启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期待。《日积月累》栏目旨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一年级上下册的所有《日积月累》栏目呈现了多种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古诗、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名言等,激发着儿童对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与喜爱之情。
(三)以蒙学为识字材料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两册总共安排四个单元的集中识字,意在借助语境识字,增强识字的效率。识字文本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古代蒙学教材以及传统识字教材的改编。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对韵歌》和一年级下册的《春夏秋冬》《古对今》,由《笠翁对韵》和《声韵启蒙》改编;《姓氏歌》改编自《百家姓》;《人之初》由《三字经》改编。《人之初》前一节来自《三字经》的开篇之语,揭示了“善”与“教”的关系,后一节鼓励“为学”,揭示了“学”与“义”的关系。这些选文的价值远不止为识字服务,还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立德树人”的意义。儿童在诵读中识字,在诵读积累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润泽。教学时,教师除了教学汉字,还应自觉承担起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如笔者教学《姓氏歌》时,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开课初始,我进行自我介绍:“我姓张,我爸爸姓张,我爷爷姓张,我太爷爷姓张……”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姓氏实际上代表了家族血缘的传承。课中,我引领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发现介绍姓氏的方法,并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将介绍姓氏运用于与他人交往之中,体现了姓氏的社会价值。巩固阶段,我将生字的复现巩固与介绍古代的姓氏文化结合起来。课堂结束之前,出示《百家姓》,请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激发他们对自己姓氏的自豪感。
三、识字、写字编排体现“中国功夫”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学好汉字、写好汉字。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对汉字教学的编排可谓用心良苦,处处体现“中国功夫”。
(一)重视习惯养成练好“中国功夫”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一篇《我上学了》,展示了正确书写姿势的插图,在开学伊始就让师生重视正确的书写姿势的养成。《金木水火土》是开始书写任务的第一课,编排了“认识田字格”的内容,为今后学生书写方方正正的汉字打下基础。
(二)识字形式多样体现“中国功夫”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识字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识字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识字文本的选编汲取了古代蒙学教材和传统识字教材的精华,有对子识字、字谜识字、《百家姓》识字和字理识字等。这些识字教材遵循了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以及音形义结合的规律,既有利于儿童学习汉字,又有利于激发儿童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三)写字内容编排展现“中国功夫”
汉字书写讲究字如其人、字正人正,讲究在书写中的穿插与避让,必须强调字形结构、笔画与笔顺的规范。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笔画、笔顺规范,在每篇课文课后所要求书写的汉字中,编排了汉字的书写笔顺和新学笔画,体现了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语文园地》中专门安排了一个《书写提示》专栏,揭示了汉字书写的规则和规律。这些独具匠心的编排都为指导学生写好中国字打好扎实的基础。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即将刮起传承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以此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温度。
选自《小学语文》2017年1-2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