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建议|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31
选自统编语文一下教师用书。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充分发挥古诗的语境作用,先引领学生自主识字学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已经会读、会背这首古诗了。可以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生生互动,互为师生,使学生享受识字的乐趣。

  生字的巩固可在语境中进行。如:在词语中呈现,“思念、思想、思乡”;“起床、床前”;“前面、前方、前后”;“月光、亮光、光明”;“故事、故乡、故土、乡土”……可以朗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想词语的意思,可以选择其中的词语转换成“看拼音写汉字”的练习,让学生练笔。

  要认读的9个生字中,“思”的声母是“s”,要引导学生读准;“床”“光”“望”都带有“ɑnɡ”音,要引导学生读到位。

  指导学生识字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故”和“古”、“木”和“床”、“田”和“思”,可以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低”和“底”、“忘”和“望”、“凝”和“疑”字形相近,可利用形近字比较来识记。“光”和“夜”是常见字,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如,“月光、灯光,月夜、黑夜”……理解字义,如,认“思”字前,可以让学生想想以前学过的带有心字底的字,“想、念、忘”等。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误认为是用心想的。“举”和“望”则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理解。

  2.写字。

  本课要书写7个生字。掌握“心字底”的书写要点,独体字“心”的书写,在之前已经练习过,但作为偏旁的书写是第一次。当上面结构有长横、撇、捺等笔画时,心字底宜窄些,即上放下收;反之,心字底则写宽些,即上收下放。“乡”字的书写也有特点,两个撇折的撇相互平行,折也相互平行,整个字稳稳站立,否则就会倾斜。

  本课7个生字书写要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如,思乡、床前、前后、月光、亮光、光明、高低、低处、故人、故乡、故事、家乡。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指向不同的目标。首先,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要注意的是,“/”帮助学生合理停顿,但不能机械操作,否则,反而束缚学生的朗读。

  其次,读出诗歌的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行写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来朗读;第四行诗人借明月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诵时可放慢节奏。

  然后,熟读成诵。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能手”来朗读。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描绘的景象留在学生的脑海。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本首诗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都是“ɑng”韵,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特别有味道。

  2.理解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景象。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初步体会诗人看到了月亮,于是想起了家乡。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巩固学习;“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就行,不必要求字字落实。

  3.课后练习。

  朗读、背诵都应避免枯燥和机械。在学生能初步读出古诗节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配合《静夜思》的音乐朗诵、背诵,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或配上简单的动作朗读。

  三、实践活动

  开展“了解诗人李白”的活动,组织学生和父母一起找一找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李白的诗。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