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专题(三):基本素养与课堂操练|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3-28 625

一、能力分化

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解。从年级来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高中的教学重点分别为发展口语基础技能、参与各类交际活动以及研究交际与媒体问题。

按照口语本身的内容构成来分,有倾听、记忆、表达和应对四大类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化以便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例如,表达就可分为说明性的表达和分析性的表达。说明性的表达包括针对客观事物的“说明与讲解”和针对主观心情的“表白与抒情”;分析性的表达可分为“概括和演绎”以及“迁移和升华”。

也可以按照口语类型来分。比如,英国国家课程就将口语分为四类来教学,即听、说、小组讨论和戏剧。每一类又规定了具体内容,如戏剧教学在最低要求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如下三个方面发展:用语言和行动来探察和表明情境;在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时,树立形象并保持角色的连贯性;对所观看的或自己参与演出的戏剧提出有建设性的评论。

当然,也可以借助典型性的口语形式来划分。如,访谈、讨论、辩论、演讲、戏剧,等等。不过,要注意,这种操练方式其实是有相当的难度要求的,不宜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最低阶段的要求。

口语交际教学有三大“语体”是学生需要分阶段、选择性地掌握的:一是“独白体”,二是“对白体”,三是“辩白体”。这三种“语体”,大多与相应的写作“文体”联系在一起。

(一)独白体

独白体指的是在交流现场只有一人(或一方)在说,没有直接的双方语言交流。如自述、讲故事、解说、报告、演说等。独白体是一种“隐性”对话,听众的各种反应就是在和演说者交流,他们的表情、神态等都在“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隐性对话可能比显性对话还要难,它需要察言观色、激情诱兴。演说者要注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诱惑、打动听众,稍有不慎,听众就会开溜,或心猿意马,或拂袖而去。

小学阶段开始,可以多让学生做些自述练习(讲有关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成长的故事,或讲述自己各种新鲜的见闻)。自述,是贯穿人的言语人生的一个基本命题,因为,其精神实质是人的自我追问,是人的自我关怀。一位学者说,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主题一直贯穿,这就是“我是谁?”——这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我是谁?”看起来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永恒的追问。因此,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就把这一问题向学生提了出来,当然是用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小朋友,你对自己了解吗?你从哪里来?你‘呱呱落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可以讲讲‘当年’的照片里你是什么模样吗?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你也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好吗?那么,你怎样在名片里,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呢?如果你觉得在短短的名片里说不清楚,那么你就写一篇文章,说一说你是怎样一个人。你还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你……”这样的谈话和写作的引导是要经常进行的。而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某些“关键时刻”,更是要及时抓住。比如,当孩子十岁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和写作:“你们已经十岁了,是个小大人了。可父母们总是把你们搂在怀里,左一声‘宝贝’,右一声‘乖孩子’。想想看,你们怎么向大人们证明你们已经长大了?”于是这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纷纷写出这样的文章:《放学后,我自己走回家》《晚上起夜,不用大人陪了》《第一次走夜路》《我第一次代姑姑看管小表妹》《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妈妈说我懂事了》……这些都是孩子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是他们独立地面对世界的开始。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容写下来,这将是他们生命的记录,很可能成为终生难忘的最美好的记忆。自然,到了初中、高中,又有适合于“自述”的新话题,这就使说、写活动和学生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生命成长为说、写提供了素材,说、写活动反过来也促进了生命的成长。

此外,还可以进行些文本复述(说读到的故事,或介绍各种课外读物,或改编叙述)、编讲故事(说自己编的故事)的活动。小学生写的很多作文,都可以请他们自己说给同学们听,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同样的意思表达在“文”和“话”中有着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首先学会“说”得明白,使人听得懂、喜欢听。

在中学阶段,上述几种交流活动还可以继续,逐步增加解说、报告、演说等练习,加大交流的范围。多种语体练习穿插进行,学生不致厌倦。演说,是一种涵盖很广的语体,什么内容都可以演说。同时,演说和“写”也联系得很密切,可以事先写好演讲稿,讲的时候,最好要脱稿,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场,与听众进行交流。读讲稿,就不是演说了。

高中阶段就可以进行一些即兴演说,不事先准备,稍作考虑,或列出提纲,或打个腹稿,就上台说。即兴演讲主要是练胆,是练“口才敏捷”。这种时间煎逼下的言语机智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人的言语潜能。即兴演讲是通往辩论的预备和过渡。学生学会了在20分钟或10分钟准备后就能侃侃而谈,离“即席辩论”也就不远了。

(二)对白体

对白体指的是由两人或多人(双方或多方)进行的直接交谈。如调查访谈、谈判、面试、学术对话等,这是一种让别人畅所欲言的艺术。一般来说,对白体不论谈话者是双方还是多方,都有一方是发起者,是为主的,负有把握现场以实现谈话意图的责任。作为发起者的一方的主要任务不是自己说,而是要引导别人说,让对方说出自己希望了解的内容,或是通过自己的告白,获得对方正确的回应、积极的配合。

对白体,一般要尽量地口语化,使人听了觉得亲近、随意,就会拉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反之,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概念,或不看场合地使用典雅的文言词语,都会拉大双方或多方的心理距离,造成沟通不良。沟通不良的情况在“对白”中是普遍存在的,不知道“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必然就会产生心理隔阂。注意选择适当的用语,这是现场感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中,比较适合做的是“访谈”练习,这是一种调查了解性的双向交流。学生可以虚拟记者或调查员的身份,作各种各样感兴趣的、有意思的调查。这种调查采访,没有什么禁区,可以和各类人群交谈,对培养学生“说”的心理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时选题越是陌生,越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言语心态的调试以及对话能力的锻炼。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没有关系,重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阅历,是一种宝贵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如果要进行评价的话,主要是作一种态度评价,只要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即便效果不佳,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访谈的现场感的营造,最需要的是要能使交流对象乐于交流。培养学生的机敏应对能力。可以从一些成功的访谈经验中进行借鉴,让学生感受到言语的力量。向学生讲解关于节目主持人或新闻记者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作为榜样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或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可能对学生的调查采访会有所帮助,不但能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且也能使他们从中悟到一些谈话技巧。

在中学阶段,调查类的说、写活动可以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它特别有助于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生活化、社会化、人际化等特点,是一种最生动的生活、实践教育,学生能从中直接地感受到语文的实用功能、语文能力的重要和自己的缺陷——这些都将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三)辩白体

辩白体指的是两人(或双方、多方)针对某一论题或观点进行讨论、辩论。如论文答辩、专题辩论、专题研讨等。这些语体,都是人的思想交锋的表达,不同程度地带有“论战”色彩。辩论,是言语生命和智慧的搏杀,是对话中的短兵相接、刺刀见红,以思想、思维的灵活、深刻见长。辩论的现场感主要体现为通过对对方观点的证伪、批驳以“取悦”听众。比起其他语体,辩白体对学识和理性的要求较高,因此,这应该成为高中、大学阶段口语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辩论的论题范围十分广泛,社会、人生、哲学、历史等无所不包,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大有裨益。议论,是学生言语表现能力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当今高考作文文体不限,选择写议论文的学生却较少,真正有见解的、逻辑谨严的议论文,则少之又少,这是中学写作教学的一大缺憾。如果中学的写作教学能注重研究,口语教学能注重辩论,相信学生的议论能力是会有比较大的提高的。同时,学生写作和口语的议论能力的提高,也会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辩论论题的设置大多是对立型的。如:“人性本善”“美是真”“美是生活”“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等。辩论双方的观点似乎必须是一正一反、针锋相对。此种论辩不但观点是他人预设的,而且各方所说的都是一偏之理,导致的是片面化、绝对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论的论题应该是“范围”型的,辩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观点。2003年第六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中设置的“到底是顺境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样的论题就很好,它不是片面地在“顺境”和“逆境”哪一种“有利于”人的成长中取舍,而是要论辩哪一种“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不是一方对另一方观点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两种处境进行“条件”比较和分析,在权衡后得出“相对”的结论。

二、活动与评价

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来完成。比如,小组讨论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和社会交际的能力,与他人分享经验,并在讨论中构建自己的思想,等等。为使小组讨论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各自在讨论中的身份:组织讨论的组长,记录讨论内容和进程的书记员,总结讨论的报告者,为讨论提供建议和意见的分析者,观察讨论进行过程的评价者,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实用的活动。如:滚雪球(学生们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和其他组结合成一个稍大的组进行交流,然后再组成更大的组);信使(这是一种分享观点的好办法,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信使到其他组去,告诉他们本组的意见并带回其他组的信息);信息沟(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得到一个完整信息的一个部分,然后要求他们概括总结,这样,每一组就必须与其他组交流信息才能完成任务);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活动及其教师评价的实例,此例选自英国国家课程。

采访——迪恩

学科:英语九年级第三阶段

达标水平——3级:学生在不同背景下自信地听和说,探究和交流想法。在讨论中,学生表现出理解主要观点。通过相关的议论和提问,表现出他们是在认真地听。他们开始根据听话者的需要,变化使用词语或细节的程度,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他们开始意识到标准英语及何时使用它们。

评价项——英语听说:发展采访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准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引导被采访者提供有用的回答,回应和拓展被采访者的回答。

补充评价项:(1)为正式的采访准备合适的问题;(2)以适当的、正规的方式清楚地说,使用标准英语。

活动说明:学生们先准备正式采访科克兰德医生的问题,然后进行采访。这是他们了解当地情况作业的一部分。

科克兰德医生是当地的一位开业医生,她乐意接受采访,谈谈自己的工作和对当地的看法。她曾经做过地方官员。

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显示他们在较为正式场合参与工作的能力。

在这一活动中,迪恩与安德鲁、汉娜、杰妮和尼科合作完成任务。

过程:(略)

对迪恩在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在准备阶段,迪恩开始行动,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想法。

在采访活动中,他清楚地问了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句子的语气非常吻合当时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有没有一些孩子和青少年来咨询关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但他在说话的时候缺乏变化。

迪恩在认真地听和清晰地说方面显示了听说三级水平的一些特征。

为发展自己的听说能力,迪恩需要在讨论时更多发言,作出必要的贡献,比方说对问题能够作出更加完整的回答。

采访活动是综合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采访者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问题的适切性以及表情手势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从整个过程看,迪恩的表现不是很好,不论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采访过程中,提问和回答都非常有限。但从教师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迪恩的听说仅仅体现了三级水平,教师还是以鼓励为主,对他的闪光点加以强调,并以积极的口吻指出他要努力的方向。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安排的活动,不论是采访、讨论还是角色扮演,所有的主题都要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应对他人的态度、表达的流利程度和有效性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教师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三、媒介分析

学生对大众传媒信息的接收、理解和批判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程非常重要而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媒体交际活动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具体包括通过电话、电视、电脑、广播、广告、电影等媒体而发生的交际活动。

学生的媒体素养包括:能够理解人们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使用媒体的方式;能够理解受众和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产生的;能够理解和分辨媒体的商业和宣传性质;使用恰当媒体与特定受众交流。

教师需要通过观摩、鉴赏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例如,就广告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评选最喜爱的广告并加以评价;组织学生观摩经典广告作品;组织虚拟的广告创意和设计;分析同一商品在不同媒体上的广告行为;等等。

本文节选自《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