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组开篇的《穷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乃世界小说巨匠,特别擅长刻画社会人世情感的真相和人物心理描写。这种风格特色在《穷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每一处营构和安排都是独具匠心,颇有意趣。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开篇课文,本组中还有《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三篇,共同讲述“人间真情”。从选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编者刻意编选朴素真切、落点细微却往往影响人物一生的故事,而且真情的流动多在素不相识的人物之间,注重的是真情在推动人、鼓舞人、温暖人上的巨大能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母慈子孝、生离死别。从这一点上说,本组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感悟到更宽广的“人间真情”,也能锻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人间真情”的能力。作为本组开篇的《穷人》是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乃世界小说巨匠,特别擅长刻画社会人世情感的真相和人物心理描写。这种风格特色在《穷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每一处营构和安排都是独具匠心,颇有意趣。笔者认为《穷人》的教学,特别需要关注其作为小说的文体特征,关注其典型环境的描写、情节推进的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典型环境的描写
相信教过这一课的老师都对开篇的环境描写印象深刻。作者不惜笔墨,铺陈细节,就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蓄势。且看作者在遣词用句中的匠心:首先,屋外的寒风呼啸、汹涌澎湃与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描写屋外的情形是写意的方式,饱蘸笔墨一挥而就;而描写屋内的温暖舒适却是工笔细描,地面、炉子、食具、床、孩子,娓娓道来,凸显出屋子的主人桑娜的勤快与贤惠。再有,对应着“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是“干干净净、火没有熄、闪闪发亮、白色帐子、安静睡着”,衬托出渔家小屋的温暖、宁静与祥和,如此将屋外的一切风暴都隔绝了。试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把这个破旧的小屋收拾得如此温馨妥帖,渔夫和桑娜该是多么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啊。当然,课文中典型环境的描写不止于此。且看:“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如果说开篇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此处则是生活(社会)环境的描写。只此一处,渔夫一家生活的窘困一目了然。小屋是在澎湃的大海边,仿佛就是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大海吞噬。而吃与穿的描写作者虽都是点到为止“没有鞋穿、菜只有鱼”,却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感受到渔夫一家的极其穷困。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寒冷的海边,冬天却也只能光着脚,每天的菜只有自己打来的鱼,这已然到了穷困的极致了。读到这里,我们感觉渔夫一家正像在峰谷浪尖中出没的小船,随时有可能完全倾覆。文章另一处环境描写:“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在这处描写中,作者依然保持着克制。“没有生炉子”暗示着生命的消逝,“又潮湿又阴冷”仿佛让人看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个穷苦的家,也正在蚕食着家中的每一个生命。“对着门的床”可以想见屋内的逼仄和凌乱。这处描写与开头桑娜家的陈设描写也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可以想象,邻居西蒙的悲惨离世,大概会成为所有穷人的命运结局。三处环境描写,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到了穷苦的极限,这一切都在为接下来情节的展开充分蓄势,如同使劲拉开一张沉重的弓,情节充满张力。作者叙述这一切时充满了怜悯和忧伤。通篇来看,不着一个“穷”字,却使我们在阅读这些典型环境描写时,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穷困,感受到穷人的命运就像狂风中的芦苇,风口浪尖上的破船,随时有可能被折断和撕裂。
二、情节推进的技巧
就本篇的情节来看,作者展现出高超的技巧,一切看似自然流转却又跌宕起伏。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情节推进的“痕迹”。比如: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2.“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3.“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
4.“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
5.“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五句话在整篇小说中如同骨架,正是它们支撑起了小说起、承、转、合的结构。“古老的钟发哑地敲”如同一声声叹息,捶打着已然为丈夫担心得心惊肉跳、坐立不安的桑娜,营造出沉重无奈的氛围。而“十下、十一下……”一方面写出了渔夫的勤劳艰辛,如此深夜,又起着风暴,冒着随时可能被大海吞噬的危险在外打渔,这个家庭生存的岌岌可危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桑娜等待时的焦虑担忧,她正被这时间一点一点地熬煎。也因此,才有了她站起身、包着围巾、提着马灯走出门的一系列动作。“风掀起围巾卷着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此句真叫人叹为观止。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将两个情节非常精巧地承接起来,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接下来,作者通过桑娜内心看似随意的念白很自然地交代了西蒙一家的境况,然后又结合着“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没有人答应、仍旧没有人答应”层层酝酿着西蒙的悲惨遭遇。最终,桑娜的一声喊叫“喂,西蒙!”将情节推向了沸点。以寒风呼啸、浊浪翻腾为背景,这一声凄厉的喊叫,使整个故事像一根弦一样突然绷紧,使所有读者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全心关注着人物的命运。面对已经去世的西蒙,桑娜下意识地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抱回了家。等到回到家才回过神来,惊觉自己的荒唐。于是在担心丈夫能否回来的同时又开始纠结如何跟丈夫解释自己的“荒唐”。此时的桑娜如同惊弓之鸟,草木皆兵,一次又一次地听到门吱嘎吱嘎的惨叫,感觉丈夫回来了。而透过这样的惊惶,我们感受到桑娜那真切得毫不掩饰的纯朴善良。渔夫突然走进来了,“魁梧黧黑、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把故事再次推向高潮。
如此境况的渔夫,当他知道妻子桑娜把邻居的孩子也带过来了,该会怎样恼怒和暴躁?自己在风口浪尖拼死拼活、苟延残喘,回到家,妻子却又带回两个这么大的累赘,这样的妻子到底是在想些什么?叫自己如何能够忍受?“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是作者又一高明的地方。这个沉默里有渔夫的惊魂初定、懊恼内疚没能打到鱼,没能为妻子和孩子带来食物;也有桑娜难以启齿、愧对丈夫,没能体谅丈夫的艰难,自作主张带回那么大的压力。正是这一阵沉默之后,故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转机,桑娜的陈述和沉默勾起了渔夫的同情和善良,决定一起熬过去。仔细分析本篇文章的情节,会惊喜地发现几个特征:自然真切。所有的情节推进都显得毫不经意,顺理成章。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到情节在推进,只是被吸引着,情不自禁地关注着人物的命运,触摸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先声夺人。情节推进的整个过程都是或大或小的声音在回响。“古老的钟发哑地敲、风掀起围巾卷着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喊了一声、吱嘎一声、门突然开了、沉默了一阵”,正是这些声音,从沉闷到喧嚣再到宁静,酝酿和暗示着故事的氛围,为情节的起伏跌宕推波助澜。悬念和突降。这是《穷人》在情节设置上最大的特点。环境的描写乃至桑娜内心的念白都展现出她是一个纯朴善良、体恤丈夫、善解人意的渔家主妇,所以才会有不假思索将西蒙的孩子抱回家的举动。然而,这样的举动对于这个极度贫困的渔家来说显然是过于冲动了,那不仅仅意味着多养两个孩子,而是对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生存的极大考验。作者将悬念集中在渔夫身上,通过桑娜的内心独白,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穷困、五个孩子的嗷嗷待哺等层层蓄势,营造极大的悬念,使所有读者的心都被揪起来了。语意和语势所指向的是渔夫的大发雷霆、怒声抱怨甚至大打出手、舍弃这两个孩子。然而作者却在“两个人沉默了一阵”之后,峰回路转,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相互安慰,温暖收尾,将短篇小说“合乎情理、出乎意料”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
与很多小说家不同,托尔斯泰刻画《穷人》中的渔夫和桑娜,极少用到直接的描写,文中既没有对两人外貌的细细描绘,也没有对两人性格的历史解读,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人物心理的独白和演绎让读者一步一步读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一)心理折射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是举世公认的心理描写大师,善于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本篇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桑娜就是在作者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中立体丰富起来的。小说中,作者娴熟地运用各种心理描写的方式,如内心独白、情绪直觉、心理剖析辅之以环境、表情、语言、动作等多个维度,折射着人物形象。桑娜的纯朴能干、善解人意和热爱生活我们能够从环境的描写、不见丈夫的心惊肉跳和沉思担忧中了然于胸,而人物最核心的“伟大的善良”则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剖析和独白直觉来展现的。我这里所说的伟大的善良,是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善良的。真正伟大的善良是在自我生存尚且岌岌可危的时候,依然愿意帮助别人;真正伟大的善良是没有犹豫与思量的、下意识的甚至不顾一切地去同情和关爱;真正伟大的善良是明知无能为力依然全力以赴。作者在构思之初就直指这种真正伟大的善良,所以将渔夫和桑娜逼到绝路——穷困之极,濒临生存的边缘,因为只有处于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来考量,他们的举动才能展现这种伟大的善良。且看文中最集中的一处心理剖析: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细读此处,桑娜内心的不安、纠结、矛盾、歉疚、后悔、坚持如同一头头小兽在
啃食着她的心。那种心乱如麻、千头万绪的感觉就在作者一连串的短句和省略号中,正是这些短句和省略号使整个语言节奏变得明快,衬托着慌乱激动、不知所措的桑娜。再看语言,完全是下意识的流动,然而又与意识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所以,这些内心的独白乍看之下显得凌乱而缺乏逻辑。也正是这样的凌乱而缺乏逻辑,更好地呈现出了桑娜当时的惊魂不定、忐忑不安。这里桑娜想到渔夫会因此愤怒地揍她一顿,而联系上下文,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渔夫并不是一个粗暴蛮横会大打出手的人。那么桑娜为什么会这样想呢?相信一方面是想凸显桑娜明白此事是何等荒唐,以至于让憨厚的渔夫也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另一方面,是为渔夫这个人物的刻画设置足够的悬念,也为文章结局的柳暗花明作好铺垫。
(二)对话凸显人物形象
在本篇中,对话的描写是颇具匠心的。渔夫的形象正是在对话中逐渐真实,逐渐清晰,逐渐立体的。当然在对话之前,作者设置了足够的悬念,所以当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来的时候,场面已经趋于白热化。且看作者对话描写的精妙。首先关注桑娜的话语。因为内心的忐忑惶恐,桑娜乍见渔夫回来,还没有回过神来,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在前半部分的对话中,写到桑娜的话语几乎都是对渔夫的附和:“哦,是你!……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我?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其中的省略号表现的也是桑娜不知如何开口,思虑再三的过程。而渔夫的话语则集中表现其对打渔艰辛的慨叹以及生活无奈的抱怨:“这样的夜晚!真可怕!”“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
回来啦。”“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抱怨之外也有对没能打到鱼回家的内疚,毕竟这一大家子全靠他来养活。在两人一阵沉默之后,桑娜回过神来,迂回地试探着:“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之所以没有直接述说,一是看到丈夫这样回来,想到他的艰辛实在不忍直说;二是她自己也没有信心收养这两个孩子,然而又不忍心,所以希望通过述说让丈夫也同情她们,最好由丈夫来作决定。渔夫的反应出乎意料: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里渔夫的神态、语言的描写,展现渔夫复杂的心路历程:两个孩子这么可怜,可自己家也没有能力再添两张嘴了,怎么办呢?让这两个孩子同死去的妈呆在一起肯定不行,可是抱来我们又怎么过呢?但是不抱来更不行,还是要抱来,我们两个大活人总能想办法,这一家子总能熬下去。这样的心路历程,作者寥寥数语,极尽曲折却又朴素自然,让人动容。
(三)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速写还是生活环境的细描,其实都是为展现人物形象服务的。自然环境险恶粗粝、随时吞噬生命,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勉强生存着的桑娜和渔夫却依然坚守着柔软、温暖的人心,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从渔家生活环境的描写中可以发现尽管生存艰难,但桑娜依然将家里安置得井井有条、温暖舒适,孩子们安然入睡,他们该有多么地热爱生活,充满着希望和坚持。这一切正是他们最后能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原动力,也是使小说最后结局能够在情理之中埋下的最重要的伏笔。
(四)情节丰满人物形象
如果没有情节的发展和推动,人物形象自然是干瘪扁平且格式化、标签化的。作者表现渔夫和桑娜伟大的善良却没有在文中提到一个有关善良的词,就像作者将小说取题为“穷人”却并没有在文中着一个“穷”字一样。作者是将所有的价值判断都留给了读者,而将自己想要表达的都融化在文本的语言和情节中,是故事情节的自然流泻让我们逐渐看清桑娜和渔夫的脸,逐渐感受到他们温暖善良的心,逐渐触摸到他们与生活争斗不息的筋骨。这种笔法在中国的文学鉴赏上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可知可感可信可敬。值得一提的是,《穷人》情节的起承转合中所展现的物质上的贫穷,恰好与他们精神上的富足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所处环境的岌岌可危、社会人心的逐渐沦丧则与他们温暖柔软、不顾一切的同情关爱又构成磅礴的张力。
选自《小学语文》2019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