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实验教科书给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先进理念以有力支持,也给从事教改实验的一线教师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以下是我在教改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一、鼓励学生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现在的孩子,往往在学前就已进行了汉语拼音的学习。我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一年级一班共有46人,情况如表:
面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不再一味地讲解、练读,而是鼓励学生自学。在课堂上通过合作进行探究,通过讨论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全班共同参与学习的效果。由老师教学生学,变为学生互教互学,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声母b p m f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出示四个字母卡片,考察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结果是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读出了这四个字母的音,而且读音较为准确。接着我把字母卡片放在了讲台上说:“看来这四个字母你们都会读了,谁能上来当当小老师,让同学们都记住它们的样子?”这下全班同学都兴奋了起来。一位学生站起来,拿起字母m的卡片大声说:“同学们,你们看m是不是特别像两个门洞连在了一起?我编了一句儿歌,两个门洞m m m。”同学们都大声跟读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也站了起来说:“我编的儿歌是小朋友摸瞎m m m。”同学们又读了起来。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相继编出了许多儿歌。甚至还有一位学生说爸爸带他去周庄旅游时,见到的石拱桥特别像m,并在黑板上画出了石拱桥,边画边说:“石拱桥m m m。”儿歌编得五花八门,但都抓住了字母的字形和字音特点。这样你教一遍,我教一遍,学生很快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价中我避免说谁编得最好!谁是最棒之类的话。这样既创设了交流的和谐氛围,又给了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自学”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不闻不问,而是教师在角色上发生了转变,带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又如,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n时,我并不直接出示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们猜猜in的整体认读音节应该怎样写。有的同学说:“应该在in的前面加一个声母y。”这时我有意挑起学生之间的争论,就问:“还有不同意见吗?”另一部分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受到了鼓励,大胆地说:“应该把字母i直接改成y就可以了。”面对出现的两种答案,我并不急于下定论,而是让两部分学生各自找到自己观点的根据。一部分同学找出ye作为换字母的依据,另一部分找出yue作为添字母的依据。这是两部分学生在争论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这时我才出示正确答案,并说明在整体认读音节中ye是比较特殊,是换字母组成的。同时鼓励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说明正是由于这些同学,才让我们学得更扎实,更明白。这样重过程的教学设计,保护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二、开发体态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也将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体态语,让手和肢体、表情都运用起来。
例如,在汉语拼音复习二中,专门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摆字母”。我鼓励学生试试看,用手势和肢体摆出所有学过的字母。于是,在一场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张得圆圆的表示o;有的把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拼成一个圆表示o;有的拍拍自己的小脸说自己脸就像o;有的把自己的食指卷起,拇指伸出表示e;最绝的是有一位学生,用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拼成两个c字母后,上下连起来又拼成了字母s,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又如,在区别声母b d p q这四个字母时,有的同学握拳后拇指伸出,边做动作边说:“左下半圆d d d,右下半圆b b b,左上半圆q q q,右上半圆p p p。”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和手臂弯曲拼出b d p q,编儿歌区分。
这些动口、动手的学习形式,孩子们十分喜欢,很有吸引力,促使学生大脑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暂时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有效地加深了记忆,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也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学习空间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教师应更多地让音节与生活中的读音和词语以及生字相联系,在教学拼音的同时加大识字量。这符合了人教版语文试验教材对加大学生识字量的要求,为学生提前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根据学生对字母的音、形较为熟悉的优势,把教学重点有意识地向加大拼读量上转移。
例如,在教学复韵母ɑn时,我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声母卡片为韵母n“找好朋友”,拼读音节。学生们通过学习讨论发现韵母n的“好朋友”特别多,每个声母都可以和他交“好朋友”,有些字母还可以换一个介母交两次“好朋友”。为了更好地练习、巩固三拼音节的拼读,我还开展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学生将拼出的三拼音节写在火车车厢上,在找出生活中的读音时标上调号,并在车轮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如下图)
这样不但练习了拼读,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交流讨论异乎寻常的热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发教材,锻炼思维能力
怎样才能教得更科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这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新版教材中把i u 和y w以及yi wu yu放在一起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识记,有助于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教师教得更科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在教学前鼻复韵母n en in和后鼻复韵母ng eng ing时,就把两课的内容放在了一起比较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了解到:两组韵母几乎有着相同的拼读组合,却有着不同的读音和用法。这让学生对前鼻复韵母和后鼻复韵母的读音和用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良好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信心。我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施行整合是值得每位老师去探索、实践的。
五、由仿到创,发展语言能力
儿歌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人教版语文试验教材科学地根据儿童这一认知特点,从拼音教学的第四课开始就增加了儿歌,这样做增强了拼音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现象给了我一些启示,那就是学生们既然爱读,那就可以鼓励学生仿照编写。在指导过程中我不强调押韵,只要求上口,不过分苛求思想境界和含义,只要求能准确表达现实生活,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很快接受了我的教学形式,创编了许多优美的儿歌。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11课儿歌《月儿弯弯》时,在学生理解诗意,朗读背诵以后,我启发学生观察找出诗歌编写的规律。学生很快找出每一行诗都有一个“弯弯”,前面写的是什么东西弯弯,后面写的是弯弯的东西怎么样。我随即板书:
弯弯
(什么?)(怎么样?)
弯弯
弯弯
弯弯
我接着鼓励学生仿照着编出优美的儿歌。由于我采用了阶梯式教学法,由扶到放,学生很快掌握了方法,创作出了优美的诗歌。一位同学说:“香蕉弯弯甜又香,芒果弯弯黄又黄,小船弯弯能运货,小河弯弯到我家。”有了这一次创造的启发,学生们见到诗歌就要仿照编写。在学习课文《四季》时,学生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编起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儿歌:
桃花艳艳,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知了鸣叫,她对荷花说:“我是夏天。”
苹果圆圆,她笑着说:“我是秋天。”
雪花飞舞,她旋转着说:“我就是冬天。”
孩子们的语言虽然稚嫩,但谁能说这不是创造萌芽呢?现在的“小诗人”说不定就是明天的文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