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验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分析|部编教材

语文教案 2019-4-1 386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课程改革的管理者还是实施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从理念到行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理念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小语园地百花开”。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迷人的“风景”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就识字教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追求识字数量,削弱、忽略其他语文训练。二是片面理解学生的自主识字,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教学目标不明确,贪多求全,失去重点。四是注重形式,忽视效果。下面对这四个问题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片面追求识字数量,削弱、忽略其他语文训练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就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大量识字,因为识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可能高质量地表达。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及早阅读对学好各门课程、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以及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认识产生偏颇。错误地认为以识字为重点,就是要多认字,其他内容与形式的语文训练便可以削弱、忽略,以致走入片面追求识字数量的误区。在教学工作检查中发现,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很高,但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差。生字换个语境就不能准确流利认读,口语表达不能围绕中心连贯地说几句话,观察、联想和想象力差。从中可以看出,识字教学的方法是简单、机械的,识字过程是脱离语境、枯燥乏味的,目标的落实是单一的、低层面的。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要有机整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以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识字只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层面。识字目标的实现要依赖“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支持与促进。所以,识字教学不能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不仅要明确学什么,还要考虑学生应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习得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教学活动设计要让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儿童的言语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某一个阶段只发展识字能力,而另一个阶段只发展阅读能力。教师不但要在教学时将所教内容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完后也要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学过的字要力求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运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让学生用字组词,用词造句;让学生读短文,学说话,学写话,写观察日记等等。这些训练可提供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的机会,在发展全面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识字能力。在识字的同时,达到听、说、读、写、思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我们从改变考试内容入手,期末不但测查课内识字,还测查课外识字,对要求四会的字,要选50个编排在短文或句子中,看拼音写汉字,同时还要测查朗读、口语表达和写字的能力。

二、片面强调学生自主识字,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但是,倡导自主识字,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可以不讲方法,不讲教学策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例如,随文识字,导入新课以后就让学生自己读书,画出生字,自学生字,互相读读,几分钟以后检查自学情况。教师把生字从课文中抽取出来,既不带拼音,也不带熟字,孤零零地写在卡片或黑板上,让学生读几遍以后,再想想怎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从学生汇报情况看,只会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记字。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体现不出与众不同学习方法,更看不出富有个性的创新思维,当然学生认记生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形式上是刻板的、模式化的,课课都可以这么上,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教与学的关系是失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自己探究了,教师的作用就可有可无了,于是,备课不认真,不了解学情;上课不讲解、不引导、不订正,好像是学习活动的旁观者,以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怎样构建灵活、开放、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学。例如,找朋友、小猫钓鱼、快乐大转盘,带生字朋友回家……争当“识字大王”,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等等,有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多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2.注重基本的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基本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本领。所以说倡导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的教可以不讲方法,不讲教学策略了,而是教师的教更要体现规律,渗透方法。如,学习《口耳目》,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与其所表示的图画的联系,从而掌握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与识记方法;学习《菜园里》,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那些蔬菜,认识蔬菜的名称,渗透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识字方法;学习《比尾巴》,让学生边看图,边识字,渗透看图识字的方法;学习《四季》,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渗透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每节课都突出一种识字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规律,体悟方法,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贪多求全,失去重点

在众多语文课里,许多教师都想在40分钟内尽可能多地体现课标新精神,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显示自己对课标新的领悟。正是受此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变得缺乏重点,多而杂乱,结果使课失去了亮点,由于承载了太多的任务而变得“不伦不类”。比如,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文刚读两遍就开始自学生字,小组交流,没交流两分钟就开始检查提问。生字卡片一晃读两遍,就开始读课文,课文还没读熟,就让学生喜欢哪段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又分角色又表演,最后还把课外收集的跟这节课毫无联系的商标拿出来读。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跑龙套似的,没有轻重,本末倒置,看不出识字、读书的重点和层次。最后字没学会,书也没读好。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教学目标是个空壳,大而空,公式化,千篇一律,无非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以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应该再细腻些、实在些。比如,在生字教学中,哪几个字的字音容易读错,需要重点指导纠正;哪几个字的字形容易混淆,需要重点区分;哪几个字的字义难以理解,需要怎样引导,都要心中有数。在教法的选择上是突出随文识字,还是突出字理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也须清楚。读、说训练也要因课文特色确定各有侧重的训练,要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有示范。拓展延伸要联系教材内容,有目的进行。从知识到教法、学法,以及情感态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能突出重点,每一课、每一块、每一层都有明确的目标,这才不至于“脚踩西瓜皮”“雨过地皮湿”,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不至于架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教材的钻研不全面、缺乏深度。如《在家里》,图下面有8个词语,其中4个是本课要学的字,另外4个不要求学。这种内容编排体现了新教材灵活、开放的特点。不要求学的字,也要图文对照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能认多少认多少,要求认的4个词语要作为重点,多读、多练。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分主次,8个词语平均用力:有的教师把不要求认的字放在一边不管了,这就是不理解教材编排特点造成的。

四、注重形式,忽视效果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体现课改的这一精神,我们很多教师上课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新。这本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好,活动的组织、安排欠考虑,造成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质上脱离了教学目标、走过场。有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小,效果不好;有的活动组织得不好,秩序混乱,浪费了教学时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过短,没有起到合作交流的作用。

寓教于乐,寓学与乐。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说、读、写、看、想,也包括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动是一种教学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的目的要明确,不光是激发兴趣,更不能只为图热闹,走形式;(2)参与的面要大,不能只是选几个“演员”演演而已;(3)活动前要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方法),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4)活动中要了解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5)活动后要检查评议、反馈指导,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现获得成功的快乐。

过去的一年,我们感觉到我市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是在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初步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如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引起重视,不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我们的课改实验也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