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解放后前几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使之拥有不容置疑的“法定”地位。1986年以后的大纲删去这一提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旧话重提,但作了改动,变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笔者认为,这是在对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和识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和深思熟虑之后,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作出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这十几年来识字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一、低年级识字与语言的发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工具;而掌握语言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保证。语言文字是现代公民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认知世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领悟内涵,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各类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整合等,获得现代公民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
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一度被视为语言发展的障碍。这一判断似乎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至12岁。我国儿童7岁入学,已经进入这一时机。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那些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才是他们获取书面语言营养的最重要的源泉,尽早、大量的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正因此,课程标准在阅读量方面提出明确的高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低年级也应不少于5万字。然而,这不应成为视“以识字为重点”为语言发展的障碍的依据,因为以识字为重点并不必然以牺牲阅读为代价。此其一。其二,读物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尽早、大量的阅读,前提是攻破识字关。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把识字与阅读巧妙结合起来,既重点突出,使低年级就能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又使识字与语言学习互相促进,同步发展。把识字与发展语言对立起来,绕过拦路虎──汉字直奔语言而去,眼前也许有一定成效,但是拦路虎只是被绕开,不会自行消除,终将成为制约语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绕过汉字求语言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教改实验不约而同地把习作的起步下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有益的经验。修订版大纲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只有:“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而课程标准的要求则增加到三条: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比修订版大纲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而且对运用学过的词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汉字作为物质材料,那是不可想像的。
语言的发展赖于词汇的增加,因此词汇量的多寡便成为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尽管汉语存在字本位和词本位之争,但有一点却不容置疑,那就是识汉字对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水平具有特殊意义。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语词汇本以单音节为主,字义即词义,即便是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大量单音节词,识字往往就是识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词汇向双音化发展,但这种双音化并未增加造词原料,而是以固有的单音节词,也就是常用汉字为原料复合而成。1986年,王还、常宝儒先生等编撰了《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对来源各异、累计181万字的语料作了统计,共有3.1万个词条,仅由4574个汉字组成。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汉字,可覆盖语料总量的47.21%,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汉字可覆盖91.37%,使用频率最高的2418个汉字,可覆盖99.002%。掌握常用汉字字义(语素义)对了解词义意义重大。汉语字义(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虽然复杂,但二者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占有相当部分,可以“望文见义”,如,朋友、呼喊、羊毛、怒视、招手、受贿、延长、诗篇、国营、年轻,了解了字义也就了解了词义。有些字义(语素义)虽然只是直接反映词义的部分内容,或者只是间接表示词义,但都具有可解性,如,白菜、上场、连载、护送、来往、口齿,字义可以成为了解词义的重要线索和钥匙。因此,如果低年级突出识字教学这一重点,使之保质保量,语言的发展就能在高起点上步入快速高效的轨道。
二、低年级识字与思维的发展
由于汉字自身确有难记、难写的一面,加上长期以来的教学并未遵循或并未完全遵循汉字的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汉字入门的难度。也许是这个原因,低年级突出识字重点一度被误为思维发展的杀手。直到现在,违背汉字科学的教学方法依然大行其道,这种误解依然没有完全消除。我们认为,把“思维的杀手”强加于低年级识字,失之武断,既没有事实依据,也缺乏合乎逻辑的演绎。
1982年5月,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在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测查表明,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为100,日儿童平均为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博士多年的测查结果是:开始学习汉字的当年,智商可由100提高到110,第二年提高到120,第三年提高到130。美国有人对华裔学生为何数学成绩出类拔萃进行了研究,发现那是因为古老的汉字比起拼音文字有更大优势。脑科学家根据人用脑方式的不同将人们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平衡型三类,左脑型的人擅长语言表达和理解、计算和发现等逻辑思维活动;右脑型的人则擅长绘画、音乐、直观、综合等形象思维活动。而平衡型的人左右脑功能发展和运用比较协调,兼取二者长处,一般地说,他们思维能力更强,更富有创造能力。人们对拼音文字的认知属于左脑优势,而对汉字的认知则表现为左右均势,识汉字可以促使儿童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开发人脑中巨大的创造潜能。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现实。既然低年级识字利于语言的发展,那么,语言的及早快速发展就必然直接有力地推动思维的同步发展。
同时,汉字有它的特殊规律,只要遵循规律,在低年级突出识字重点,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有独特的优势。
汉字以类相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如,从“草字头”的字与草本植物相关,从“贝”的字与财货相关,从“言”的字与言谈相关,等等。以“分”作声旁的字如,粉、份、纷、盆、贫、扮,韵母分别是en、in、an,都是前鼻韵母:以“”作声旁的字,除“掐”外,其余如,阎、焰、馅、陷,韵母都是ian;以“舀“作声旁的字,如,蹈、稻、滔、韬,韵母都是ao。把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进而进行类推、迁移,经过这样由“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的归纳和演绎过程,不仅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益,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切实的发展。
当然,识字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决定了识字对思维发展促进作用的大小。对汉字的种种偏见必须克服,对识字教学的种种误解必须消除,相沿成习、俘于汉字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低年级教学突出识字重点,才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识字教学研究之中,探索更为科学的,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汉字规律的识字教学体系,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低年级识字与人的精神的发展
人的终身发展依赖于精神底子,而精神发展则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底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创造的因子、健康的精神意识,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汉字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正是凭借汉字,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绵延不绝。汉字使用区域广袤,年代久远,在悠远的时空中,文化积淀丰富而深厚。识字正是掌握和运用这种文化的惟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汉字忠实地记录了有史以来汉语的面貌,保存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同时,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再次,汉字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特征。因为汉字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文化反过来不断地向汉字本身渗透。具体表现在汉字形体结构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等。如,汉民族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这种思维特点也在汉字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得到惯性的延续,并一脉相承。所谓“六书”即六种造字法,无不以象形为基础。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是一种直观描绘事物的方法,注重图画性,显示出汉民族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造字和认字中的由形及义。即便是音译外来词,我们也往往为这些表音字加上表义符号,“目宿”变成了“苜蓿”,“师子”变成“狮子”,等等。汉字的结构还形象地记载了文化不断演进的历史。“册”,是竹片串连起来的形象,它就是竹简,古代的书。“书籍”的“籍”,“书签”的“签”、“作业簿”的“簿”,都与书有关,所以都从“竹”。古代的管乐器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管、笙、箫、笛、竿”等,也都是竹字头。“片”,是被剖成一半的一段木头的形象,是木片的意思。古代的书,度是用木板做的,称“牍”;出版的“版”,招牌的“牌”等,都从“片”。由于书与木有关,古代的书签曾经也叫“检”,查找资料叫“查检”就源于此,“检字法”是查字法,“检”不能写作“捡”。古代的书一度是丝绸做成的,叫帛书,卷成筒形,“卷”既可以是书的数量,也可以指代书,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等。一个个汉字,简直就是一面面镜象,一部部简史,文化演进、文明进程的痕迹斑斑可考。
对国人而言,汉字也是中华民族以外的人类多种文化的第二载体,识字便是打开人类各种文化宝库的钥匙之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四、低年级是识字的关键时期
这是因为:
其一,低年级是汉字识记能力最强的学段。根据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的研究结论,儿童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一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这一结论被世界人类开发会议认定为对世界人类作出贡献的成果。
其二,低年级是形成写字技能的关键期。课程标准对写字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修订版大纲是作为向课程标准过渡的大纲,对必须学会的汉字在写字方面也不过只提“做到会写”的要求,在低年级的要求中还提:“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而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对低年级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写字教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学龄初期的儿童手指肌肉末梢神经还不发达,不能较灵活地握笔、用笔,开始写字比较困难,往往下笔不准,笔画歪斜,需要老师引导儿童仔细观察笔画、结构,记住笔顺和书写规则,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会儿童正确书写,否则就会形成不良的写字习惯,影响写字技能的发展,后患无穷。
此外,学龄初期的识字与学龄前识字不同,不只要求会读,而且要了解字义,更要认识字形,正确地书写、再现字形。与学习口语也不同,除了言语听觉和动觉分析器参与活动外,还必须有视觉分析器的参与。即开始以宇形为依据,分析字的读音和意义,在大脑中建立音形义的统一联系。字形的掌握便成为难点和关键因素。
低年级突出识字重点,才是突破难点、把握关键之举;否则就会良机坐失,不可挽回。自从“以识字为重点”的提法在大纲中遁迹之后,在绝大多数的阅读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上,我们见不到识字教学的踪影,尽管现行的教材主要采用随文识字体系,识字理所当然应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谁胆敢反其道而行之,就会被视为与大纲相悖,因循守旧。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结果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识字质量普遍不高,错别字多多,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同样遭致社会各界的批评和不满。
总之,汉字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基础和工具,与人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紧紧抓住低年级这一识字教学的关键时期,突出识字教学重点,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思维、精神意识在高起点上快速发展,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对纠正一个时期以来识字教学中的偏差。加强识字教学,开创识字教学的新局面,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此文荣获本刊举办的《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研讨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论文评比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