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介:
《一去二三里》是重要的一课,因为它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继汉语拼音之后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代童谣,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山村美景图: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山村,村子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此时,暮色正慢慢降临,炊烟袅袅升起。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路边,美丽的花儿悄悄地绽放。多么安静、祥和的画面!更妙的是,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朗朗上口,意韵天成。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去”“里”及“一”至“十”等12个生字。因此,教学的字词目标一课时就可以全部完成。针对这一学情,在另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上,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点诗意,引领他们叩开“语文”这个美妙世界的大门。
教学片断一:巧用图画,理解诗意
师:孩子们,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首诗奇妙的地方──它一共只有二十个字,里面竟然嵌着十个数字!这十个平平常常的数字,在诗人的妙笔之下,竟然变成了一首有趣的诗,是不是很神奇?
师:这首诗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它的里面还藏着一幅画呢,不过只有细心的人才能读到它。你们想看到这幅藏在诗中的画吗?(出示课文插图)诗中藏着画,画中当然也藏着诗。看看哪位细心的孩子能发现这些诗句?
师:一天傍晚,诗人想出去走走。他走了多远呢?“一去二三里”,就是说他一直向前走了二三里,大约相当于从咱们学校走到响山公园。这时,他看到了一座美丽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正是做晚饭的时间,烟囱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山上,有六七座精致的小亭子;路旁,许多五颜六色的野花悄悄地开放着。风儿轻轻地吹来了一阵花香,诗人仿佛都被这淡淡的香味儿陶醉了。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画里藏着的诗句了吗?
生:我发现了画里藏着“烟村四五家”。
师:真细心!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帮我们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烟村四五家”是说有的村子里住着四五户人家。
师:谁能根据图画,把“烟村”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必须也是两个字哦。
生:可以换成“村子”。
生:还可以说“山村四五家”。
师(竖起大拇指):“烟村”和“山村”有什么不同?村里的“烟”是什么烟?从哪儿来的?你们有谁知道吗?
生摇头,不解。
师一边画简笔画──房屋、烟囱、炊烟,一边解说:这一缕缕的轻烟叫炊烟。古代,人们做饭的时候,炊烟就会升起。炊烟里还飘着饭菜的香味儿呢!
师:同学们,你们还发现画里藏着哪些诗句?
生:我发现了一句诗──“亭台六七座”。
生:我也发现了一句诗──“八九十枝花”。
…………
教学评析:
在这一教学片断里,我两次引领学生感知古诗之美。第一次是引导孩子们发现,数字也能成诗,诗人真是高手啊!第二次是向孩子们渗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课文插图在这个环节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既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又为感悟古诗的意境美留下了伏笔。“烟村”一词是理解的难点,我以简笔画的方式,画了孩子们图画中熟悉的场景,使这一抽象的“烟”字变得直观、形象。孩子们把诗和画一一对应起来,原本在他们脑中只是符号的汉字也因此而具体、生动。
教学片断二:巧设问题,感悟意境
师:这么美的画,怎么能不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它吟诵出来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首诗。(师有感情范读,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师:请睁开眼。听着老师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房子,还有亭子。
生:我看到了许多花。
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漂亮吗?
生:漂亮。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炊烟。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花香。淡淡的,真好闻!
生:我仿佛闻到饭菜的香味儿……
师:在这样的山村里,看着青山和亭台,享受着微风和花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丽。
生:这里很安静。
生:住在这么美的地方很舒服。
生:我喜欢这个小山村。
…………
教学评析:
仅仅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还不够。我希望孩子们能试着读出文字中蕴藏着的一些东西。虽然这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难很难,但只要他们能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因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这二十个汉字在孩子们的脑中立体化,不仅有画面,还有香味,甚至还能感受到微风拂面的凉爽与山村的静谧。这不就是诗歌的意境吗?
教学片断三:巧借拓展,体验诗趣
师:诗人真是一位高手,竟然用十个数字写成了一首如此优美的诗。其实,在语文天地里,这样的数字诗还有很多,我们就再来欣赏一首。这首诗,是一位叫郑板桥的诗人创作的。那天,下大雪了,一片一片的雪花在空中飘舞,就像一朵朵雪白的芦花。
出示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生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巩固认读生字。
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交流,质疑。
师:想想看,这首诗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生:诗里也有数字。
师:相信吗?这样的数字诗你们也能写出来!愿不愿意尝试当一回小诗人,给这幅画配上一首诗?
师出示下雨图。生简单观察。
师:雪花要说“片”,雨滴可不能也说“片”,应该怎么说呢?
生:一滴雨点儿。
师:第一句有了──一滴二滴三四滴。后面的谁来接?可以模仿上面这首《咏雪诗》哦。
生:五六七八九十滴。
生:千滴万滴无数滴,
师:雪花是白的,芦花也是白的,所以雪花飞进芦花就看不见了。那小雨点儿呢,它落到哪儿就会看不见?(启发孩子们完成最后一句:落入______总不见。)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集体创作的诗歌,享受成功的喜悦感。
师:小诗人们,你们的诗写得太棒了!看来,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诗的种子啊!希望你们能爱上语文,让这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教学评析:
刚读一年级的孩子,自然不可能独立创作一首数字诗。这一环节,主要是由老师引导孩子们感受写诗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汉语是世界是最有趣、最美丽的文字──我期望学完了第一课,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产生这样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