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参考

语文教案 2019-4-2 808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这一单元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一年级下册,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虽然两组教材都以春天为主题,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有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导语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区别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应该说第四册“春天里的发现”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认识47个生字(课文中38个,语文园地中9个),书写39个汉字。

教学建议:1、整体把握,合理组合。本组教材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就更加的强烈和持久。比如,《找春天》之后,学习伙伴说:“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笋芽儿》之后,学习伙伴说:“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这些内容的安排,实际上都在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活动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语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整合,体现这种整合,充分发挥教材整合后的整体功效,在教学相应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读中入境,读中生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李云龙老师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一文中强调道:“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本单元的几篇诗文都很美,像《找春天》一文中作者用了四个排比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在春天里的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笋芽儿》一文中也有许多描写春雨、春雷、春光的优美句子(例P8页第一段;P10页课文第六段;第七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读有层次,读有感情。在反复的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做到朗读与感悟相交融,就感悟来说,对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感悟不能要求过高,只要求孩子在朗读中有所体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感悟多少是多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高低,感悟的程度也就有深浅。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也要认同这种差异的存在。还要做到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同时重视积累和实践。课文第一课课后提出了背诵的要求,第三课则提出积累句子的具体要求。此外,教师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

3、学科兼容,课内外结合。教学本单元时,要突破传统的课堂的概念,实现学科间的融合,课内外的结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唱一唱春天的歌,画一画春天的美景,诵一诵春天的诗文……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春的脚印,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和春天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非常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阅读。本册书后面有六篇选读课文,其中第一篇《春的消息》可以在教学本单元时引导学生阅读。但拓展中我们要把握好延伸的度,还是要坚持以教材提供的文本为主,避免出现课文还没读通就忙着往课外拓展进行阅读的现象。

4、识字教学要突出重点。进入二下年级,识字依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但识字教学和一年级要有所区别。进入二下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册的学习,识字量按教材要求就达到1400字,如果老师在前几学期重视学生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有较好的课外阅读识字和生活识字习惯,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达到了2000字,因此本单元四篇课文后虽然识字任务不轻,最少的第二课要认识7个字,最多的是第4课要认识14个生字,但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有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学生这一学习资源,在交流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突出识字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识字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或集中在复习巩固中识字,或分散在课文中识字。

5、寻找规律,落实写字教学。落实写字教学,从纵向来看,就是要落实每个字。新课程在多认少写的原则下,每节课要写的字不多,对这些字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认真书写,从字的结构、书写规则等都要落到实处,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汉字的形体美和结构美。从横向看,我们在落实每个字的教学中,必须把写字教学落实到每个孩子。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书写越来越被忽视,写字的基础要从小学抓起,我们低段老师在写字辅导时就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辅导,甚至手把手地带着写。本单元要写的39个字分布在四篇课文后面,归类安排,如第一课9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前面6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后面三个是左右同宽的字,另外几课要书写的生字都是按一定规律编排的,指导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书写规律。另外,本单元第三课后面9个生字有6个生字以3个词语形式要求书写,这是孩子学习生字书写以来第一次要求写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词语的书写形式,避免学生写成AABB形式。

春天的主题安排在第一单元。但从我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学时是2月份,春天的迹象尚不明显。如果有需要,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一下教学顺序,把春天这一主题的课文往后移。把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提到前面来上。因为明年开学在2月下旬,学生学习第二组课文正好和3月5日“学雷日”前后的系列活动相吻合。而两周后也就是3月中旬,春意渐浓,学生每天呼吸着暖暖的新鲜空气,享受着春风轻轻的吹拂,放眼是春的颜色,细听到处有春的旋律,在这样的大自然中再来学习“春天的发现”这一组课文,学生的体会更多,感受更深,。

教学例举:在主题整合思想的指导下,可以把本组的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进行了重新组合:

1、整体感知。利用媒体播放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出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然后在谈话中畅述自己对春天的已有认识,回忆一下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文章等。然后我以“在今年的春天里,你想做些什么、学点什么吗?”的问话把学习目标的确定抛给学生自己。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搞一次春游活动,学几篇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曲,举办一次春天的诗歌朗诵会。”等内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读本组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

2、重组教材。整体感知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根据他们自定的学习内容,重新编排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了“春天的发现”这一单元的学习流程:(一)学课文1和3 ,组织学生“寻”春天,“说”春天,“写”春天。“寻”春天包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春游活动)和“宽带网”中要求的上网寻找春天的花。“说”春天则是“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学了课文,参加了春游活动后看到的春天里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写”春天,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写话练习,低年级写话,重在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从说到写,要有个过渡过程,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写,理一理写作的顺序。写好后一定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如果能够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意识和习惯,那就更好。最后定稿的作文可以在展示台中加以展示,并且把阅读对象从教师、学生扩展到家长。(二)学古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学习古诗前布置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儿歌、散文等,学完古诗后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可以背古诗,也可以唱唱春天的歌曲。(三)学课文4,参加植树活动,展示收获。学习课文《小鹿的玫瑰花》,结合植树节种花植树,装点校园和自己住的小区,并把自己写的春天,画的春天,以及摘录的春天的词、句、文章通过“展示台”展现给同学欣赏。(四)学习“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3、部分体验。这里就《小鹿的玫瑰花》一课谈谈教学预想。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故事的表层,小鹿栽下玫瑰花后,由憧憬到失望,从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的人文思想,正如“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中的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学时,可以适时出现这句话,让学生读读背背。

课文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但要让他们理解和感受到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快乐也是快乐,对二下的学生来说,仍然有些难度。虽然有些难,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到,在这里,“情感体验”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花骨朵”是词语理解的一个难点,最好借助实物——盛开的玫瑰和还是花骨朵的玫瑰,让学生直观感知。“一瘸一拐”是字音上的难点,要注意读准。

在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鹿弟弟说的两句话。对照着一读,学生心中自然设疑:为什么鹿弟弟一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有了疑问,也就有了进一步朗读课文的欲望。这里,理解“白栽”的意思是个关键点。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经验来加深理解,如刚洗好的衣服又掉在地上,叫“白洗”,这样的词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白写、白跑……这时,可以让学生体验:每当你白做一样事情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这样一迁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小鹿他们辛辛苦苦栽了玫瑰却没有看到的惋惜的心情。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要读好鹿弟弟说的话,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体验随着理解的深入也不断深化。甚至让学生融入到角色里面去。朗读黄莺的话时,让学生做黄莺,说一说为什么见了玫瑰花就想歌唱,体验并且用朗读来传递黄莺的快乐;朗读微风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微风一路上会遇见哪些小伙伴,然后创设对话的情景,体验并且用朗读来传递微风的快乐。在这般体验的基础上,再拓展想象: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会说些什么?给学生搭建了平台以后,学生的思维也会展开自由的翅膀,他们会说:一只小蜜蜂飞过来,他说,小鹿,我采过玫瑰花的蜜,可甜了。我一喝,都快醉倒了。通过层层深入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之后,自然就明白了“玫瑰花没有白栽”的道理。从而领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义。

课后有一个“演一演”的要求,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课要书写的生字有12个之多,可以分散在课文教学中随机识字,避免写字过程的单调和时间过长的问题。例如:通读全文后,学生了解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后,及时指导“弟、哥和骨”三个独体字的书写,又如:“渐、谢、微”三个左中右结构的字的书写可以放在学生体悟黄莺、微风和小鹿的对话之后随机进行书写指导。而“抽、拐、浇、终、静、躺”6个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可以放在课文学完后集中教学,便于学生掌握书写规律。

4、整体感悟。学完这一组教材后,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可以通过师生间或生生间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回顾学习得失,并组织课外拓展。

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主题是: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二年级上册我们也学过主题类似的一组课文(第六单元)。“如果我有一枝神比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二上)“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二下)因此教学第二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学过的课文,也可以结合3月份文明月、学雷锋的活动展开这组课文的学习。

单元内容:这个单元包括《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二。其中,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旧课文外,其余都是新课文。

教学建议:这是一组爱心串起来的故事。平凡而伟大的雷锋,一路奉献甘甜和快乐的泉水,为蔷薇花挡雨的萨沙,喜爱小猫的卡罗尔,都有一颗清纯而美丽的爱心。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所选的四个句子,都是爱的谚语。口语交际的话题设计又指引着爱的行动。可以说,“爱”是一根无形的线,贯穿在字里行间。《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教学本单元时,要在把握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一个“感”上,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品味“爱”:

第一层次:朗读感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细细体味,让学生有所感触,能够感动,有些感想。

第二层次:拓展阅读。触动学生自发地搜集反映爱心的诗文,动情地朗读,主动地背诵,积极地参加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

第三层次:行动指引。引导学生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在家爱爸爸妈妈,在学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上关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虽然类似,但又各具特点。

《泉水》是一篇美文,文字美,内容美,插图也美,就像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因此,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泉水的热情是教学的重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诗歌讲究“熟读成诵”,要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时时处处关心别人。《我不是最弱小的》重在体会课文自然而平实的对话,用心体会并读好带问号和叹号的句子,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一道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属于“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要注意“长文短教”,注意指导学生学习默读,在真正自读的过程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教学例举:

《泉水》——

1、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

课文共描绘了四个场景: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的自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一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共读、轮读、配乐读等等,在读中品味、感受泉水的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团结协作。读首先要有整体性。要重视整体朗读,不要一开始就支离破碎地把一个词、一句话拿出来品读,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抓住泉水的四次说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体会泉水的热情、自豪。体悟泉水的四个特点“多、清、甜、美”。在学生朗读体会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泉水说的话,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抒发泉水的乐于助人。在品读中要适时进行教师的范读。如果学生朗读得很好,充分读出了泉水的热情,教师就无须再范读,假如学生怎么读也读,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范读和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模仿本身也是一种揣摩,一种体会。

课文总的基调是欢快热情的。但要注意开头、结尾相对较“静”的描写。最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开头一段中有个疑问句,朗读时也要注意。因为课后练习中的小诗,就是采用问答的形式构成的。

2、创设意境。

恰当发挥多媒体、插图、图片等资料的作用,创设意境,特别是教材资源要成分运用,本课的插图很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象。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泉水的图片;课上,让学生欣赏一段清泉石间流的录像;朗读时,配上泉水叮咚的声音或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阅读,阅读中欣赏,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3、拓展内容。

拓展要源于教材,在教材的空白处引发学生合理想象,不仅仅是课外补充才是有效的拓展。例如教学中,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哪些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课后,有兴趣的,可以鼓励他们把说的写下来。像这样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拓展,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4、语言模仿。

学习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任务,学生的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语言规律,并指导学生积累和模仿这些语言规律。和第六课在用词中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名词前都加了定语,构成(怎么样)的(什么),像“阳光灿烂的世界、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更大更甜的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欢快的泉水”学生在学习、积累这些词语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加上修饰部分和不加有什么不同,从而感悟这样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话中也能模仿着写写,把阅读和写话有机结合在一起,学语言的同时学习用语言。

5、背诵积累。

读读背背这一项,提法有所不同,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也是本册教材更以人为本的创新之一。

认读的生字和需要写的生字不多,在全文朗读中学生不断和生字见面,然后可以集中在复习巩固阶段交流、识记,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重点分析“缝、罐”两个比较不难记的生字,其他的生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识记,书写指导时“鹃、股、脆”都带有“月”的部件,可以结合第四课中的“骨”字,四个字一起出示,观察“月”字作旁和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

三、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主题:爱祖国,爱家乡

二上(第三单元)

二下(第三单元)

二、教学建议:

1、让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积淀。

(1)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及早准备资料

“学习小伙伴”的话(41页——48页)

(2)搞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周

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纪念品)

也可以在墙上张贴学生搜集的资料。

2、让课文语言在背诵中得以积累。

《日月潭》:读读记记

《北京亮起来了》:读读记记

(1)准备一本积累本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别让自己迷失在美丽的画面中

《日月潭》课件(网上下载)—— 并不意味着摈弃“语言文字的训练”

文字——画面——文字

三、实施每课的注意点

1、《日月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2、《葡萄沟》: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从哪里看出?赛读)

3、《难忘的泼水节》: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学习周恩来、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学生不太感兴趣,介绍周总理,了解傣族的民族风情。

4、《北京亮起来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第四单元《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

主题: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气,事实上哪怕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满科学味道的课文该怎么上?

(一)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本单元跟第三单元的课文风格完全不同,比较理性,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动手动脑的重要性。课文大多是以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而且伴随较多的人物动作。象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老师往往觉得很难上,逐段讲解吧,机械无味。如何上得有趣味些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画风》的几处教学设计: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因此首先激起学生兴奋点的是课文的题目。

老师就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录音听听风的声音,说说风。

师:对!是风声。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风很冷。

生: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生:风能吹动很多东西。

生:风没有颜色。

……

[课一开始,学生就兴致盎然,若有所思]

要让课上得有趣,就得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如:学生喜欢画画,也喜欢看别人画的画。所以我事先让学生画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的画,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中,哪个人画的画?他的画上画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有风?自己练习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想说哪幅就说哪幅。

生:我喜欢赵小艺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红旗和一个拿着风车的小朋友,从画中红旗飘起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可以知道有风。

生:我喜欢陈丹的画。画上画了房子、太阳、树和小鸟。从画中画了弯弯的小树可以知道有风,因为是风把小树吹弯了。

生:我喜欢宋涛的画。他的画上画了房子、树、乌云、雨丝。从雨丝斜了可以看出有风,因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让学生自己画风,开始我是这样说的:

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

学生开始说怎样画风。但结果并不如老师想象的那样,很多学生想的都差不多,皱着眉头似乎不是那么畅快,或许他们的思维还没被打开。于是我又说: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等等。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老师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一阵欣喜,举起的手多了,点子更多了。

有的说画头发飘起来了。有的说画窗帘被风吹动了。有的说画书页在翻动。有的说画尘土在飘扬。还有的说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此时,老师一个劲地夸学生会动脑筋,想象丰富。说不定下次书上就采用你画风的点子呢。既然风可以画出来,那么气味也可以,课外让学生去画画气味,再在旁边写上几句话,也不失为好作业。

这样的语文课是鲜活的,是学生所喜爱的。

(二)让学生多动手,在实验中学习语言。

这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主人公动手又动脑,最后有所发现和发明的事。前面已经讲到课文主要以叙事为主,多处伴有人物动作,那么就让学生多动手体验一下课文中的实验过程或成果,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深入理解课文。有的老师或许会认为语文课上做试验是否会淡化语文的色彩,在这里我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实验确实能激起学生兴趣,就看我们是否能将实验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做实验目的是为学习语文服务。

比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可让学生带上邮票亲手撕一撕邮票,说说撕起来方便吗?这样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阿切尔发明邮票打孔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趁势让学生对阿切尔进行对话:阿切尔我想对你说……对阿切尔充满了敬佩之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丝毫不影响学习。

教学《动手做做看》时,老师在台上做伊琳娜做的那个实验,找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看看水会不会漫出来。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边看边说老师做实验的步骤,结果。当学生看到结果水漫出来了,跟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时,会发出惊奇的叫声“呀,水漫出来了。”再联系前文,让学生读读郎志万说的话“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进行对比朗读,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理解伊琳娜生气的原因是认为郎志万在哄骗小朋友,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能更好的读出当时伊琳娜生气的样子“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学生读的时候感同身受。等于是将实验后的这种情感迁移到了朗读中。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充气雨衣》是略读课文,感到最难的是课文中提到的有些东西,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比如“气囊、铁丝圈、气门儿、塑料膜、自行车内胎”我在上课时,学生一个劲的发问,就这个东西说了好多时间,不明白再画,画了也还是不那么明白。我想再让我上一次课,我就搜集到这些东西,带给学生看一看,那不就一下子明白了吗?甚至还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个像小林一样的充气雨衣呢。那么这堂课的难点就解决了。

要上好一堂课就不能怕麻烦,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才能信心十足地去上课。有时候动手做做看就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教学每一课的注意点:

《动手做做看》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学生易读懂。这篇课文主要训练学生读好对话,郎志万向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学生猜想原因时,为让学生读出学生回答时的真实感受,我就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情景:老师当郎志万提问,指俩名学生分别回答“因为金鱼身上有鳞。”“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发现学生扮演的角色很不错,将天真无邪的样子流露无疑。而且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这篇课文除了练习朗读对话之外,课后还有一个写话练习“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我要把想到的话写下来。郎志万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郎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为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我是这样说的:“伊琳娜多聪明啊,她听懂了郎志万的话,你和她比一比,你听懂了他话的意思吗?谁能说一说呢?”有些学生还引用了伊琳娜妈妈说的一句话:“不能光想,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邮票齿孔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是邮票打孔机是怎么发明的过程。因此,这一课的语言训练可以锁定为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复述邮票打孔机发明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边叫几个学生可以演一演发生在伦敦小酒馆的那一幕。可以在表演的同时理解强调“拿、翻、找、摸、取、刺、撕”这些动作。课文的讲读可以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这句话为切入口,那个人是谁,阿切尔被他怎样的举动吸引住了?学习相应的段落,采用变序的教学法。

《画风》这一课朗读时应该抓住“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这些词,正是透过这些词才能看出风的存在。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并迁移到学生自己介绍画风时也能用上类似的词,来表达语句。(读句子)

《充气雨衣》课文多处描写了小林日思夜想,善于思考的句子“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问题又来了: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救生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这些句子应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小林的爱动脑筋,是什么引起小林一次次的思考呢?要引导学生练习课文语句,进行朗读。朗读形式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读或分组读,明白是怎样的现象引起小林的怎样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要多动脑筋,不断改进,才能出成绩。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需要改进的?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可稍放手点,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口语交际:

《我们的小制作》说的要求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再评一评,谁的手巧,谁说的清楚、明白。那么课前就先要布置学生动手去做小制作,到了上课时就已经是展示了。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制作来,肯定希望彼此交流,互相观看,那么为扩大交流面,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荐说得好的学生或做得好的学生在班上展示,评奖时也可从制作和介绍两方面来评出优胜者。还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说说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懂得有困难应该通过动脑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

本组教材的内容: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语文园地五,会认37个生字(语文园地中10个),会写45个

(二)单元主题:

这一单元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古诗两首》——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我们可以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数天后,师生共同举办一个“李杜”诗歌朗诵会,那将是十分美好的享受。

2、《雷雨》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同时,要注意引导课前课后的积累,比如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最大的“书”》——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以人物对话的方式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后的“我知道”的小知识,介绍的是动物与植物的化石。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着特点。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信息的呈现,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4、《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儿童诗歌。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诗句韵脚整齐,适合朗读。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观察自然,探究发现的美好愿望。

课文内容富于情趣,学生可能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

因此教学中应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比如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年轮较密的一端为北方,反之为南方;竹身颜色较为青绿的一面,是朝向南方,较为青黄的一面,是朝向北方,在无风的状况下,竹子的尖端通常是倒向南方的;有青苔的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山崖峭壁较为光秃之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立竿见影: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扦,使其与地面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扦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南十字星:在北纬23°30′以南地区,夜间有时可见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两星联机长度的四倍半处(无星)为正南方向;地物特征:房屋、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等。

5、《语文园地五》——

我的发现:

这项训练包含两组句子,它们的共同点是每组句子的文字都相同,但标点不同。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朗读、体会出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朗读体会,并挖掘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探究与发现中,体验祖国语言的丰富。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我会连、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安排了认识十个生字的任务。每组中有一个熟字,一个新字,采用了换偏旁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是对学生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的一次巩固。由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独立识字,增进乐趣,体会方法,发展能力。“我会连”是两组“词语搭配”练习。由于涉及的词语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要鼓励学生相互协作,自主完成。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读读背背”中安排的积累“节气歌”。节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应努力挖掘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节气等相关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积累。

“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本组课文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进行的深化。其目的是实现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全方位链接,进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健康情感。口语交际活动作为延伸与深化的一个载体,要力求发挥交流活动的优势,积极创设情境,实现积极互动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交际中,真正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相机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交际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展示台”:根据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展示台”安排了展示学生学习和了解到的自然知识,为学生的停息收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以学生搜集的自然知识为主题开展活动,可以是描写自然现象的儿歌、古诗、谜语、谚语等,目的是拓展学生对自然知识的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此次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本组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为活动展示做好准备。比如在学习一课后,引导学生搜集描绘祖国山河和自然风光的优秀诗句和图片;学习,引导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或矿物标本;学习之后,引导学生搜集、查找其他常见的辨认方向的方法等。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交流的氛围,积极创造多种形式,为学生搜集的充分展示创造机会。如:组内交流,择优推荐;分类展台,自主介绍等,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如:举办“标本世界”、“锦绣山河”等专题性的小展览,供学生参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建议学生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的专刊。

“宽带网”:这次宽带网中介绍了两种有趣的动物,一个是食虫的植物“猪笼草”,一种是热带鱼。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

《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和语文园地六组成。会认47个生字,学会书写33个。

二、单元主题

本组教材围绕“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 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给人启迪,让人受益的古今故事。单元导语为: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主题为: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本组所选的四篇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维妙维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建议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并愿意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

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画家与牧童》是一个很优秀的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唐朝一位着名的画家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地向牧童学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牧童,竟然对着着名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教学这课时由于生字多,课文长,应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教师可用一个问题来引领全文,“你佩服谁,为什么?”在学生感悟理解中,可以穿插渗透:要向戴嵩一样,无论多么有名,多么权威,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向牧童一样,敢于提出意见,有胆识。文中生字很多,也较难认记,一定要调动学生乐于识字的愿望,让其在语言环境中认记。课后延伸可以让学生上网或看书找资料,了解更多以画动物闻名的画家。

2、《我为你骄傲》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是一个常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因此它的教育意义也就显得更为突出。建议教学本课在揭题时让学生提问,“我为谁骄傲”“为什么我为你骄傲” 等等问题。让学生从读中品味,承认错误需要勇气。这类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课后延伸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如何处理。如果没有处理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拿出勇气去面对错误,去承认错误。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感动。深人地教育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要有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的勇气。” 是一个小故事,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动人,而老奶奶回赠的那句包含着疼爱、宽容和鼓励的话,更是出乎读者的意料。教学时,要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要给他们个性化表达的机会。同时,可以提供给学生部分关于诚信和宽容的谚语和故事。比如:〈花种〉课后要求写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字,教师可抓住字形特点加以指导书写。

3、《三个儿子》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在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引领学生与课文进行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思考、发现,进而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启发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品读要读出问题,带着问题再读。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课文要求认识的生字很少,也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补充材料:〈子路借米〉

4、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被父母宠着,只会想自己。出门打车,见什么买什么,很少替家长考虑,也不懂得节俭。《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应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这册的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都没有要求写的生字,课文一般都比较长,旨在培养学生默读思考的能力。建议这课以默读为重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懂得体谅、关心他人,学会节俭。

5、语文园地六

我的发现: 这项练习由六个AABB式的叠词组成,而且每个词都是由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伙伴的揭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促进学生的积累。同进可以挖掘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拓展学生对此类词语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日积月累:包含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我会读。“读读认认”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认识具有相同形旁的八个字。由于构字上的特点,便于学生识字,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识字经验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应充分放手,引导学生练习,通过组词,学生理解形近字在音形义上的不同,巩固学生的汉字积累。“我会读”中安排阅读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充满童真童趣,揭示了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主,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交流,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