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桥之美”。
2、明确下品文的文体特点——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中国石拱桥》中语言的比较,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设计思路】
《桥之美》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即文章先指出在画家的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量的描写与抒情又很难把它划归为说明文,可把它作为散文来阅读,其目的是和《中国石拱桥》中的描写作比较,来发现它的粗疏、不够细致和主观感情色彩的淡化,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其发展状况。桥梁,不仅在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美学上也有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换个角度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在画家的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要求:
(1)快速阅读,至少两遍。
(2)查生字的拼音,弄清生词的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教师引导交流(互动)
1、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a、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b、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c、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实用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d、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2、阅读引导,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后交流,讨论并归纳作者的写作思路。
要点提示:(一~三自然段)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
(4~5段)举茅盾故乡乌镇小河上的石桥和其他各种桥梁,说明桥之美。
(6段)列举“反面”实例来具体说明桥之美的美学原理。
(7段)总结全文,指出桥之美的关键。
三、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四、比较阅读与《中国石拱桥》比较,说说他们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区别。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分明(石拱桥),特征清楚(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得当(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五、课文小结
本文对桥在美学上的意义作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为说明文,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比较阅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
教后反思: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叙述、描写与说明的区别,能够鉴别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说明要点,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得清楚明白。本课的学习也是这样突出重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