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建议

语文教案 2019-4-3 572

本课用一至两课时教读。

诗歌鉴赏单元共同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沁园春·沙》一课教学也不例外。然而此诗篇内容虽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有严格格律的传统的词,这一特点在教学时不应忽略。

1、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如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kuò、遏è),把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

2、歌教学应突出形象性。尽可能地利用视听设备,有闭路电视的可利用电视播放录像,没有的也可放录音或作配乐朗诵,借助图像、音乐,造成浓浓的欣赏氛围。

3、合解题,可介绍沁园春词牌和写作背景。介绍关于词的知识以简略为宜。背景的重点是: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了解这一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4、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句法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达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语序的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能够说得出的美的韵律和难以说出的美的情趣。

5、对重点词语教师可作赏析性点拨:

⑴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以一字领数句,这种格式称“扇面对”,可用提问“管到哪一句”来启发学生领会其作用。例如“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⑵诗人集中笔墨写了两种颜色:红色(“红遍”“尽染”)和绿色(“碧透”)。“万”“尽”“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风景如画。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扬帆飞驶。接着又进一步展现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仰望那万里长空,雄鹰振翅翱翔;俯视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轻盈欢快地游乐。启发学生抓住“击”“翔”两个动词,展开想象。

⑶诗人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索,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谁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联系当时的形势,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什么问题?然后明确:革命领导权问题是这句的深刻内涵。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⑷“曾”“忆”,从描绘秋景转向追忆往事,“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诗句中流露出无限的怀念和豪迈的感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韧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开展了英勇斗争。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教学时可以给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⑸“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6、拨的深浅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但一定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要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这首词的博大深远的意境。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