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

语文教案 2019-4-3 497

田忌赛马01年,听了杭州特级教师曹晓红的《》,将这节课进行了整理,。贴在这里,请大家进行比较。

用游戏来完成学习过程

提高儿童课堂学习的生活质量

记得的《文汇报》上曾有一篇文章谈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的生活质量水平高低,取决于人生活得是否愉快”。的的确确,在人的基本衣食温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生活高质量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心情的愉悦。

儿童的主要生活时光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但是,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那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附属地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生厌学因素,是学习为苦恼。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没有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那么,如何提高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感到愉快?

儿童生活的高质量首先在于儿童的好奇心、自尊、交往、归属、荣誉感等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就儿童来讲,适合于他们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求的方式,主要是游戏。特别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的今天,儿童已经基本上远离了为了谋生而进行的“成人生计”活动。儿童在日常的主要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主要是在游戏。

有专家指出:游戏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在《负担过重何以导致肤浅》中谈到:“游戏是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最佳方式。”

游戏中,儿童在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点:1、儿童自主选择(至少可以实现对内容的认同和趋向),自由操作,没有谁给以限制。2、主动性。儿童游戏的动机完全出于一种兴趣自觉自愿的,是一种趋向于自我实现的需求。3、角色转化快、体验深。儿童在团体游戏中,能够很快进入游戏制定的角色,并且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地。这是儿童游戏反映社会化背景的重要方面。4、自由性。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随心所欲。5、平等、民主、自律。在游戏中,儿童为了游戏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具有极强的自觉性。在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游戏具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学生主动地投入精力和时间。从游戏过程中来看,除了儿童为取得成功而更舍得花费精力以外,他们的身心潜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开拓与张扬,创造力同时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的身心是愉悦的,情绪亢奋,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应该说,这是儿童生活的高质量。

占据儿童大部分生活时光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游戏化?

答案是肯定的。

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曹晓红执教的《》一课时,就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伊始,曹晓红老师先和学生玩了个游戏。游戏内容是让学生藏一只“小白兔”、教师猜东西藏在那里。教师背过脸去,学生自己藏好,然后喊1、2、3!教师转过身,猜出东西藏在谁的手里。游戏共做了两次,都猜准了。然后,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学生出现了三种态度。第一种:夸老师,认为老师聪明;第二种:认为有人告诉老师,实际上,这一些人是在“猜”;第三种:“有听课的老师告诉你,我看见了。”在场听课的老师笑了,曹老师点头,表扬:好,你观察的非常仔细

曹老师为什么做这个游戏?这里,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亲近学生”,因为她在教学中使用的是华东师大附小的学生。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本课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的教育。在这个游戏中,曹老事先进行了“细致观察的渗透性锻炼”,为后面学生理解“孙膑细致观察”奠定了经验基础。这是一个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游戏,而这在活跃了学生气氛的同时,又做了“民主、和谐、平等”的铺垫——老师的漏洞你们同样可以指出来。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了。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了解了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课文的主要事件——“、转败为胜”,在此基础上,曹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进一步学习是想知道什么?让学生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提出问题。

在这里,让学生针对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提出问题,教师利用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好奇心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产生的,求知欲是针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产生的,这样,整个课堂学习,为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索奠定了“动机基础”。

接下来,在完成“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语言”的教学目标

时,曹晓红老师同样采用了让学生做游戏的方式。

文章的内容是“先败——转败为胜”,很明了。认识“转败为胜”中含蕴的的智慧以及对这个智慧进行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的。

●摆扑克——用扑克牌的点数来摆出第一轮比赛的胜负。

上课以前,曹晓红老师先发给每一位学生点数不同的六张牌。在学生读书,勾画出“第一次田忌全输的比赛经过”以后,让学生自己用六张牌分别摆出“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下等对下等”的第一次比赛情况。

实际上,在给学生这六张牌的时候,曹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陷阱——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谁都可以摆出来,三场下来,田忌都能输。但,在发给所有学生的牌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手中的牌都可以反败为胜。这样的“陷阱”有利于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深入探究“快不了多少”埋下伏笔。在课后就本课的教学与曹晓红老师的交谈中证实了这一点,这个“陷阱”是曹老师精心设计的。

●在理解了“先输”又理解“反胜”时,曹老师先让学生读书,勾画出“怎么样反败为胜”的句子,再让学生摆扑克,结果,学生发现:摆不了——问题出来了。学生开始对“课本上的结论”产生怀疑——田忌的马调换一下顺序以后,并不能获胜,这是一种结论。而有一部分学生却用自己手中的扑克牌摆对了,田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获得了胜利。两种情况,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而这个问题正是曹老师讲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的“那句话最关键?那个问题最值得研究?”中的一个

在这样矛盾交锋的情况下,曹老师又让学生开始读书,研究“书上的结论到底对不对?用书上的话来讲清理由。”学生十分投入地进一步读书,终于抓住了“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这句话。并通过读这句话进一步认识了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完成了。

●朗读练习在“玩”中完成。在学生通过游戏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所理解、对人物的智慧有所认识,情绪非常亢奋的情形下,曹老师让学生“一起玩第二次赛马”。她让学生自选角色,全班分成了代表几个主要任务的阵营,读书时,凡是愿意的,都可以到前面表演,在座位上读书的可以站起来,读到高兴处,要求学生边拍桌子边读书以发泄自己高亢的兴奋情绪。“上课让学生拍桌子”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但曹老师的“大胆举动”倍受学生欢迎,学生更加高兴,读书是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为孙膑叫好。这样有情有趣的读书,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压力,就象是在做游戏,连读几便都没感到枯燥厌烦,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是高质量地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课文的内容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整体地了解了的。老师用“可不可以考考你们,课文里有几个人物?用一个什么事件连在一起的?”这是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做游戏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曹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比赛情况的句子沟出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摆牌的游戏来理解,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读书勾画、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游戏遇到困难时,曹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去读书,抓住关键的句子去领会、理解,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读书的能力,学生自己在完成游戏的同时,从意义、联系、情感、语气、语调几个方面来理解、感悟语言。最终,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时,教师表面让学生“玩一下”,实际是要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通过表情、动作的参与、通过“拍桌子、立起来”等学生非常愿意采用的方式来表达正式的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从语气语调等方面来进行预感的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游戏化的课堂教学除了能使学生学得愉悦,能不能切实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从儿童游戏的实质来分析一下。

●叶澜教授强调:“(教学目标

)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与教师交往,处于一种被动听命的状态。而在游戏中,儿童主要是在与同辈交往。孙云晓在《向孩子学习》中提到了“同辈交往对儿童的作用”,指出:同辈交往具有“文化融合作用”,是个体与个体交流的理想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因为是在游戏,因此,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限制、所交流的是有兴趣的话题,有利于意见的融合和沟通。

●在《学会生存》的序言中,富尔指出: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为两个互相不能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脱离现实就像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它通过某种背离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游戏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只有通过联系儿童真实的生活,才能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完整发展。其中包括“儿童的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心里只有在客观条件下形成学生心理的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才可能实现。

在《》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对“用扑克牌摆胜负”,学习语言、理解内容、练习朗读、培养语感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习动机、情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真实的自我角色体验,在游戏中完成自我实现,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通过交往、竞争、合作、交流、模仿、探究、实践,也学会了民主和责任。曹晓红老师《》的教学,不但完成了认知的教学,而且通过游戏,使学生得到了上述各个方面的锻炼。

游戏化教学能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

答案也是肯定的。

在对儿童游戏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儿童的游戏有如下几种类型:1、交互性游戏——儿童对外来的新异刺激给与注意和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比如70年代农村小学生看到汽车便飞跑着追随。2、竞争性游戏——学生自发地玩一些有胜负的游戏。如“打仗”、“下棋”、“玩游戏机”等。3、交往与交流。如学生对于“下棋、打斗”等新异的、不曾尝试过的活动进行尝试。4、模仿社会成人活动。如:各类制作、“盖房子”、“小孩做买卖”、“过家家”等。5、探究性活动。较高年级的学生的游戏逐渐脱离稚气,有了一定的探究性……

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实际,采用适合儿童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利用游戏的方法来学习。曹老师用“玩扑克”和“表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其他学科、其他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引进其他的游戏类型和方式”,也可以创造其他的一些游戏类型和方式。笔者在一次四年级社会课“步测”的教学中,采用了让学生“玩量大步”的方法,学生很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