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联想想象,启发思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恰恰抓住了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矛盾这一特点,用他独到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托尔斯泰的独特形象。
也许同学们对这个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模样儿长得如何?生活应该过得怎样?
生:他可能长得高大英俊,很斯文,言谈举止,文质彬彬的;衣着很时髦,身边有许多仆人,出门有豪华马车(相当于今天的宝马),总之生活过得很滋润……
师:下面就带着我们的想象,快速阅读全文,看看托尔斯泰的形象和生活是否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
二、把握内容,学习比喻夸张
(一)学生快速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你认为文章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什么?(分别指出文中相关的段落)
生:外貌特征(1-5)(整体)
眼睛(6-9)(侧重)
(二)精读前五段,理解人物外貌特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阅读,养成勾画、旁注的习惯)
教师范读1—2段,学生朗读3—5段
师:你认为文中的托尔斯泰的长相与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后明确——这些文段依次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面部——面容表情——长相平平(普通)——其貌不扬:令拜访者失望(侧面描写)
1、学生概括其外貌特征
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生:失调、崎岖、平庸而粗鄙(“丑陋”、大众化)。
教师引导学生细化,要求在文本中找依据,勾画出相关句子、词语,侧重品味“崎岖”的含义,然后依据这些描写加以联想、想象,在头脑里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托尔斯泰的“胡髭、鬓发、眉毛、鬈发、胡须、脸颊、额头、鼻子、耳朵、眼睛”逐一展示出来,形成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让学生与自己的想象画进行比较。
2、怎么刻画出来的?(方法)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学生齐读练习三,了解其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师: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作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C.“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E.“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同时也暗示了托尔斯泰的不平凡。
(三)、精读后四段,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的高尚。
学生默读后四段,边读边勾画描写托尔斯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