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教案 2019-4-3 875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 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4,教师评价归纳:

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能不能引用一首诗歌来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认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三,新课讲授: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

作者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文作者在写一个论据。

例如: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

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

⑴其实我们同学们中早就有人写出了这样的,展示学生陈芳的作文《我读零》。

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

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7,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也拥有创造性思维并取得一些成就吗?

作者在的结尾告诉了我们创造型思维的必须要素,我们可以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让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的最后一段,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那些要素?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四,回顾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可的,引导学生归纳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1,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五,开心试验,请同学们来试一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多强:(准备四张扑克牌)

24点(用5 6 3 3 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1:5×6-(3+3)=24

2:(5+3)×(6-3)=24

3:3×5+6+3=24

4:(5-3÷3)×6=24

5:(5-3+6)×3=24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