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 :“椎髻仰面”的椎髻为什么不要强调名词作动词?“椎髻”和“仰面”不应该是并列吗?“仰面”是动词,“椎髻”也应该是动词吗?
答:名词作动词的情况是名词后面接宾语。名词直接做谓语(在没有宾语的情况下)是可以成立的。
2
问:《关雎》中“钟鼓乐之”的“乐”读什么?
答:lè。没有注音就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常见字音来读。
3
问:《核舟记》中“以径寸之木“的“以”如何解释?
答:拿,用。
4
问:《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注释中解释为“船的顶部”“顶部”的意思,究竟指哪里?
答:顶部就是船舱的上方。这个注释有一定争议。从词语的运用来看,“船背”一般指用来指船舱顶部;但从雕刻工艺上来说,似乎字刻在底部更合理。因此教材注释存“一说指船底”。
5
问:《马说》的主旨句是哪句?
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
问:《卖炭翁》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将”怎么解释?
答:助词,用在动词之后。
7
问:《孙权劝学》的“孰若孤”中的“若”翻译成什么?
答:“孰若”是一个整体,意思是“和……比怎么样”,“若”不要单独解释。
8
问:《桃花源记》中“不复出焉”的“焉”作何解?
答:语气词。
9
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混”应怎么读?
答:hùn。
10
问:《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到底是读quǎn还是juǎn ?
答:juǎn,动词,翻卷。
11
问:《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其中“记之”怎么解释?
答: 题字。
12
问:《战国策》是33篇还是33卷?
答: 三十三篇,不是三十三卷。
13
问:“不舍昼夜”的“舍”读音是第几声?
答:应该是第四声,停止、止息的意思。
14
问:统编语文《核舟记》中“八分有奇“中的“有奇”,注释为有余数,那么这个“有“就不再当作通假字“又“来讲了吗?
答:是的,不是通假字。
15
问:古诗词中如果出现多音字,书下没有注音的是不是直接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如“不知饴阿谁”中的“阿”?
答:是的,就是这个原则,不注音的就按现代汉语常见音读。
16
问:古诗文应该更注重字词的解释,还是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
答:都很重要,从字词的解释入手,借助诵读,最终达成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
17
问:古诗中特殊字的读音按照古音还是按现代读音读?
答:原则上都是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所谓“古音”是读不出来的。
18
问:何为“三位”与“一体”?
答: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是为三位,共同构成“阅读教学”这一体。
19
问:九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熟练的诗词鉴赏能力,那么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讲解?
答:不熟练,才要练。建议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解说文字自读自悟,实在无法理解,老师再讲不迟。
20
问:如何正确朗读文言文、古诗词中的读音?
答:查字典,据义辨音。
21
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中“举”字注解为选拔、任用,但在翻译中也是被任用,到底要解释为什么?
答:单独解释“举”,是选拔、任用,被动的意思是放在这个语境里才出现的,因此单独解释的时候没有被动,但是翻译整句话的时候需要翻译出被动的意思。
22
问:为什么古诗中的字老是改来改去?依据是什么?
答:版本不同,我们一般会选择比较新的权威性最高的版本确定文字。
23
问:文言文教学中,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等古汉语常识不需要强调吗?
答:这些现象需要建立在学生大量接触文言语料的基础上,到一定阶段再整合、总结,而不是时时强调,这样容易造成破碎,不利于培养语感。
24
问:“故曰:教学相长也”的“教”怎么读?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是“教jiào学相长”。
答:这篇文章里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汉语中的“教学相长”不是一回事。“教然后知困”的“教”是jiāo,那么下文中“教学相长”的“教”也应该是jiāo。
25
问:现在古诗词中有些字读音改变了,我怎么才能具体系统掌握这些改变了的字的正确读音,例如《木兰诗》的胡“骑”。
答:原则上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为准。“骑”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统读为qí,那就读qí。
26
问:文言文有争议的读音是否应在课下标注?
答:无标注的都按现代汉语普通话最常见的读音来读。
27
问:在文言文翻译中,直译法和意译法哪个更适合初中生运用学习?
答:直译为主,实在无法直译的地方再考虑意译。
28
问: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有没有强化学生背诵的好方法?
答:可以参考张必锟老师的《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9
问:课外古诗词诵读中《南安军》的诗句有几处地方与一般背诵的版本不同:第一,“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教材中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第二,“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教材中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教材错了吗?还是以前背诵的诗句错了?
答:教材没有错。古诗词在流传的过程中,个别字句会有些微差异。教材在选入时,会综合参考多种版本,选择相对权威的版本进行核对。以前背诵的诗句也不是错。在教学时,建议以教材为准。
30
问:“既加冠”的“冠”,课文的注音是阴平,不应该是去声吗?
答:关于“加冠”的读音,《汉语大词典》中明确标注“冠”是阴平。即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这个意思如果只用单音节词表示,即“冠”,此时是去声。简单地说,用“冠”表示行加冠礼,用作动词,是去声;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礼,“冠”在“加冠”中作为名词,是阴平。
31
问:“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效”为何注为“功效”?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翻译为: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这种能取得功效的事情托付给我。或者意译: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成效。
32
问:九年级下册的文艺论文比较难,里面涉及一些概念,怎么教学?
答:要把握文艺论文的文体特点,跳出一般议论性文章的桎梏。对于文中的概念,重要的是理解这个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而不是引入各种资料,对这个概念进行深挖。
33
问:为什么到九年级下册还设计了两个古文单元?分量是不是太重了?能不能将其中一个调整到九年级上册去?
答:全套书的古诗文按照一定的序列编排,考虑了诗文的难易程度、篇幅长短、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要素。九年级上册有一个古诗文单元和古代白话小说,九年级下册则安排了两个古诗文单元。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灵活处理。
34
问:到了八九年级,为什么要写行楷?学生楷体字都写不好。
答:《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小学高年级,运用横线格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7—9年级,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不同学段对于学生的汉字书写有不同的要求。教材依据这些文件精神进行编排。老师们在初中阶段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35
问:《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不悦”印成了“秦王不说”,是错别字吗?
答:这里的“说”是个通假字,通“悦”,因为以前已经学过了,所以没有加注。教学时不一定提通假字的概念,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同‘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