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事务》开门见山地道出文章主题,就连找对象,到傍大款,一切向钱看,钱,成了社会焦点。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做深入浅出的剖析。
人情事务,即因人情而衍生的事务。国有国情事务,老百姓有人情事务,你来我往,就像搞外交一样。
人生活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上,因各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产生人情,照应人情而产生事务。人情事务人人有,家家有,其人情的范围根据本人的交际圈大小而异,其事务的档次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了。当前,人情事务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变“味”了,人们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应酬着繁多的人情事务,忙的团团转,累……无奈……
人情大概可分为两类吧,即家内的亲情和家外的社交,俗称亲戚朋友。亲情因父母系产生,父系代代相传称为同姓本家,母系因姻情关系而称为亲戚;朋友的范围就广了,可涵盖同学、同事、战友、邻居以及因生意、爱好、互相帮忙而交处的人。事务也可分两类吧,即青年婚嫁、孩子生日满月、老人祝寿等喜事,和死人送终的丧事,俗称“红、白”事。
解放初期的人情事务既简单又少。在太行山区,人们普遍照应的只是娶儿嫁妇和死人葬礼,送的礼款一般亲友 3 至 5 元,重要亲友达 10 元,就算大礼。照应的范围也只在主要亲戚和亲近朋友之间,本家和邻居只送 5 角至 1 元钱,相当于一顿饭钱,主要以帮忙为主。在单位和企业工作的人,比农民多一份关系,单位集体给买个被面床单之类的东西,派个代表送去挂在办事人门上,上面密密麻麻记满名字,或者只写个单位名称,每人只摊块儿八毛钱,主人却非常高兴,以此为荣,当作此家有吃“公家”饭人的象征。如果是丧事,亲朋送的礼比红事还轻,以帮忙为主。如有吃公家饭的人,与红事的照应礼数差不多,只不过是送成花圈和黑帐子之类的东西了。农民和有工作的人办事,差别就只多了一项单位集体礼。主人在办完事后,大多数村民都有送“吃的”习惯,即将糕和馍给邻里每家送一份,村子小的全村挨家送,以表谢意。
那时办事送的礼虽轻,但人意重,不论办红事、白事,去贺喜、吊丧帮忙的人都以诚相待,同喜、同悲。去帮办事的人不分社会身份高低,都按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乡俗礼仪办事。主持人一般是本族德高望众的族长。招待客人的规模也按老习惯办,在当地红事煮一盆白菜,上面盖薄薄一层炒肉菜,主食是糕和馍,当地人习惯称照应此事为“吃糕”。至于白事就更简单了,小米捞饭汤即可办事,即使是主要亲戚和贵宾,也不过在原基础上另加几个大肉和丸子,叫做“打眼”,称之为“吃大饭”。至于孩子生日、满月、老人祝寿、搬迁新居之类的事务,只限几个主要亲戚照应,所送的礼也只是食品,俗称“吃的”,只不过做的模样变了,如炊饼、寿桃、面圈(相当于生日蛋糕)等。这些办事乡俗据说在解放前很长时期内都是如此,但在以后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变的面目全非了。
在“大跃进”年代,农村老百姓集体“吃食堂”,家户不做饭了,村里对办红、白事订出规定,红事只招待新娘和送亲人,白事只招待“人主”(母亲娘家人),另外分给几斤白面就办事了。那时粮食缺,有钱也买不到,其他亲友一概免了,家家如此,省事的很。
到新的时期,以前的一些乡俗都当作“四旧”给破了。一切按“革命”的要求办理,称之为移风易俗。新娘不敢收彩礼,甚至不敢穿一件华丽的婚装,招待饭也简单,送礼送的是《毛主席语录》、镰刀、锄头之类,学习和生产用具,有表现积极者甚至在新婚大喜日子里就上班和下地劳动,表示很革命,就连贴的对联也是“革命伴侣”、“计划生育”之类政治口号。要说改进,就是将以前迎新娘的轿子、毛驴改为自行车了。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解放了,生活富裕了,办红、白事也都沾上了市场化的味道,一切围绕经济效益向钱看。有的人找对象既不是解放初的自由恋爱,也不是旧时的“志同道合”,而是“傍大款”找权势,只要对方有钱有势,白头翁、外籍“洋人”也行,或者是对象的父母有权有钱也一样。也没有什么长远打算,只要过的“潇洒”,闪电成婚,那天过的不好了,“拜拜”一声就分手,也不登记领什么“结婚证”,说成就聚,说散就走,省事的很。甚至有的年青姑娘甘愿给人当“二奶、三奶”,有一个小女孩坦言长大后的理想是当“三陪女”。
对待婚姻不慎重,办婚事就更离谱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是人情范围的扩大,虽然现在因计划生育没有以前的三兄四妹,七姑八姨了,可社会关系复杂了。按成长历程历数:童年伙伴、少年朋友、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当兵的战友、工作的同事、社会上的“哥们”、上级领导、下级员工,这算明显关系;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复杂了,干部也经商,商人也涉政,为了仕途升迁、商海发财而搞的关系,还有牌友、玩友等。如果你是弱势公民,麻烦就更多了,为了找活干、为了在这个社会上寻求保护,几乎要一路烧香求人,不乘办事这个机会铺路行吗?这算一套人情吧。一家最少父、母、孩子三人就三套人情关系,这人数就很可观了!事务也随之多起来,除婚丧大事外,生日满月、祝寿探病、迁居“暖家”、升学参军、升官祝贺、各种聚会等,数不胜数,这些原来的小事务都升级成与婚礼相当的大事务。而且事务的频率越来越高,工作的“跳槽”,住房的升级,再婚之喜……本来就多的事务还需再重复照应。一人这么多事务,一家有几个人就有几套事务。办事的主持人也变了,由族长改为领导,以示荣耀。以前当地有个乡俗,结婚成家后才算成人,开始照应事务,现在低龄化到小学生起就担负事务,老师结婚、同学生日等也像大人一样名目繁多。送的礼也越来越重了,30 元、50 元、100 元,千元、万元,礼越重关系越厚,当然另有企图,而且越是年青人上的礼越高。
礼越来越重了,人情越来越薄了。如果是领导或有“用着”的人事办,乘办事送重礼是个好机会,省的让人说成行贿。有的员工本无让领导照顾之想不愿上礼,但为了“自我保护”也需应付去上礼,否则在多数人都送礼的情况下,不送礼的人在下岗之类的倒霉事中肯定排在前面。所以,往往领导办事一呼百应,有目的的、随众的、无奈的统统去,小小的贫困地方上千人去送礼是常事。人太多抢占桌吃饭,没饭了肚子虽饿,却心里“安然”了。如果是丧事,除了送礼热闹外,还有更大的声势,花圈小车排满长街,浩浩荡荡,气派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后来政府制止大操大办,主要是针对当权者吧,无权无势的人想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有权势者不会放弃此收钱的好机会,再说他也给人送过不少礼,总得收回来吧?于是就将一日办的事分成几日办,往往按类分:亲戚一天、有身份的一天、员工下属一天。你要小心千万不能去错了,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否则自找尴尬。至于待客的饭菜,与前不可同日而语,10 盘 20 盘菜、高级烟酒饮料,普通一桌饭也在几百元以上,吃是吃不完的,有半桌饭菜倒垃圾桶了……
人情事务升级如此之快,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人带头是主要原因。而带头者往往是有权势者,他们办事当然经济效益可观,何乐而不为?普通百姓办事是礼尚往来,虽不生效益,可“面子”重要,硬撑着也不能让人看笑话吧?所以沾点边的人就告吃糕,收了礼就要还礼,这事务不就越来越多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现在老百姓很想简化人情事务,可是谁来带头呢?没办法,整天忙忙碌碌吃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