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语文资源 2019-3-25 572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写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常常会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心灵缺少了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敬仰。

 

  春节,是我国传统风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显得吉祥而喜庆。人们习惯将这个春节称为“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结束。春节,在一年里的所有节日中,是最隆重、最喜庆的。人们在欢庆的新春中,把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家家户户参与,全民同乐,通过拜年、走亲戚、欢聚、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展示了人间“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团圆主题。而在当下的春节到来之时,却显得平淡了不少。面对现在商品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让人们对过年有些力不从心或者是懈怠了。

  记得,在我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十分强烈。一想到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白馍吃、有饺子和鱼肉的美味,就格外在意。更有心中的欣喜,就是可以得到长辈们给的一角两角的压岁钱。这时候,就会和发小一起去挥霍一下,去买自己喜欢的糖果、炮竹、手枪玩具等等,可是一回到家,就免不了父母的一顿呵斥。但是处在这个过年的快乐中,即便是被父母批评了,也是心甘情愿的。特别是到了除夕夜,自己就催着母亲把新衣服给自己拿出来,放在炕头,摆放整齐,等着过年穿。由于心里的亢奋,睡不着觉,就显得夜特别地漫长。于是,在心里默念着:这天怎么还不亮啊?当自己昏昏沉沉睡着了,被母亲叫醒之时,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桌子了。本想赖床,但是一想到有压岁钱,就赶紧起床了。

  洗罢脸,穿上新衣服,在大人们的劝说下,就狼吞虎咽吃起饺子来。因为在这些饺子中包了一枚硬币,认为谁要是吃出来,那么这一年的好运就会伴随自己。有时候吃得自己的肚子实在吃不下了,但还在关心着那枚硬币。直到有人吃出,才会心不情愿地放下碗筷。接下来,就随着本祠堂的家长,去家家户户拜年。先是去往岁数大的人家,按着辈分的大小,都要转到,或作揖或磕头。这一圈转下来,就累得够呛,但是一想到和发小能玩了、自由了,因而就又兴奋起来。因身上揣着长辈发的压岁钱,父母不知有多少,这时候自己就会自拿主意,计划着怎么去“挥霍”了,所以腰板不由得就硬起来。于是,与几个知心的玩伴,去小卖部,把小口袋装得满满的,享受着“有钱”时的快乐。其实,在今天的孩子们来看,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小食品了。可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一种奢侈。

  一直玩到家人在村里唤自己吃饭,这才会心不情愿地回家了。因为在中午的过年饭中,属于正规的宴席,所以在吃饭时就要讲规矩。此时,大人们就会提醒自己:吃菜时,长辈不动筷子,小孩就不能动;吃菜时,要一吃一放筷子,才显得有教养;给长辈倒茶斟酒时,要七酒八茶,不能倒满了,否则就失礼了等等。听着大人们絮絮叨叨给自己说着,心里甚是不高兴。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大人们的做法是对的,就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会自己如何做人,如何懂规矩。

  吃完午饭后,才算真正自由了。我和小伙伴就可以痛快地放炮仗,捉迷藏,出东家进西家,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们就要准备着走亲戚的礼物、礼馍等等,把要走的亲戚一家一家分好。忙完这些事以后,大人们也会选择三三两两拉家常,说说哪家的老人要过寿,哪家的后生准备娶媳妇,哪家的小媳妇要生小孩了等等,让人间烟火里被喜庆的氛围包围着。这时候的男人们,聚在一起,三五个喝着小酒,吃着家常菜,在话长里短中,诉说着一年来的不容易。这种感觉是亲切的,情系着浓浓的乡情,享受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快乐。

  过年,正是通过春节中民俗风情的凝聚,让一个人有了归属感、存在感,因家乡的一山一水,留下特有的文化符号而自豪。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家乡,去外面打工或者工作去了。在一年当中,只有过年时才回家看看。这样以来,先不说留守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就是应有的地域风情习俗也被一点点地淡化了,甚至是丢失了。常常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失去了当地风俗文化的人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没有了灵魂深处的根,就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外来文化,外地文化所同化了。如果试着问当地的年轻人,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非遗文化,风俗风情,那么又有几个人能说出来?那些传统的戏曲、社火、锣鼓,参与的人、看过的人又有几人?一方面这些充满着年味的特色文化被淡忘,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和信息传媒的冲击,让处在过年中的人们有些“东施效颦”了,想回到当年那种欢庆的时光,已经不可能了。想一想,从小年开始,一天天都排满了特有的风俗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却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春节不光是为了团聚,而是有一种深厚的凝聚力,比如通过祭祖、祭神、祭天地等,就是让每个人感悟出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人与血缘等等的认同感。

  在过年中,还有一种民俗形式,就是为了拉近邻里关系,体现出节日喜庆的活动。在我们关中地域,一般来说,就是通过社火,这种喜庆的表演形式,全村参与,全家参与,老老少少都要参与其中。因为在社火的表演中,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青壮年的男人会敲锣打鼓、放烟火炮铳,年轻的妇女会扭秧歌、打花棍,小孩子会被架上芯子背杆,少年和青年是踩高跷、仪仗队,有表演才能的人就是幽默风趣的社火尾子,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教化人,有文采的人就会让编写社火的对联,会开车的人就会装扮彩车等等。总之,倾一村之力,高高兴兴地配合完成社火的表演。打社火的时候,家家都会邀请自己的亲戚观看,这样就拉进了所有人的关系。

  新春总是要欢庆的,突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新年主题。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放鞭炮、挂红灯笼,除过这些还有贴窗花、打扫庭院、辞旧迎新,祭拜先人,然后才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在这新春的过年中,不管自己平日多么忙,此刻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要为过年做好什么?如果能够从传统的习俗出发,重视当地的风土人情,就会融入其中,也就知年味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春节中,就是让一个人在走动中、交流中、欢聚中,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吸收别人的优点。在这个节日中,心归了、身安了,才能体会出人间烟火的情韵悠长,万家灯火皆故事。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这是折射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心情的浮躁,失去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许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只是匆匆忙忙打理一下,就会又一次赶往异乡生活。而在春节中的那些习俗,那些活动,就被搁浅了、淡忘了。这样以来,既没有做到过年时应有的释放,又没有体会到自己家乡风俗文化的魅力。慢慢地那些曾经的过年风俗,只能停留在回忆了。当过年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风俗民情,自然就逊色了不少,因而就显得寡淡了。其实,春节就是让每个人走出物质的困惑,用心感知欢聚、喜庆、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快乐。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满了,感知风俗文化的氛围浓烈了,那么才能体会到过年的意义。

  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大人们来说,带着孩子回家乡看看。一来让孩子远离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感受自然的乡土风貌;二来让孩子明白除过都市的喧闹,还有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不管何时,能够让一个人在心里拥有一种乡愁,永远思念的地方,就是家乡。而这种情怀在过年中,就体现出了归属感,认同感。在父老乡亲的嘘寒问暖中,方才明白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孩子。年味并没有淡去,在于自己心中是否珍惜了那些美好的拥有?如果能够重拾起过年的那些风俗内涵,带着孩子一起看看,那么就能传递出新春的一份美好祝愿。


不坑老师小灶资源(限时开启) ¥ 199